蘋論:戴耀廷的「雷動計劃」值得考慮 - 盧峯

蘋論:戴耀廷的「雷動計劃」值得考慮 - 盧峯

「佔中運動」發起人戴耀廷先生前兩天在本報撰文,提出「雷動計劃」的構想,呼籲非建制派政團、組織、參政者及市民攜手合作,在九月立法會選舉爭取35個議席,令非建制不再是議會少數,不必再任由建制派主導議會大局包括議程、及重要委員會的任命。根據戴先生的分析,要完成這目標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重要的是非建制派不同力量能衷誠合作,爭取在35個立法會直選議席中取得23席,超級區議會中保住3席,再在傳統功能組別內爭取額外3個議席,把功能組別非建制議員的數目增至9個,便可達成立法會議席佔半數的目標。

壯大抗爭力量遏威權管治

從過往的選舉結果來看,戴先生這個「雷動計劃」的確不容易達成。首先,建制派在傳統功能組別議席上有先天優勢,特別是那些只有公司票的界別都由建制派政團及人士壟斷,要成功攻破他們的「堡壘」絕不容易。此外,一般選民可參與的35個直選議席及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建制派的戰鬥力也不容低估。他們的候選人有龐大的資源及人手支持,再加上中聯辦及北京在幕後操盤配票分票,令他們較容易把有限的選票均勻分配,爭取更多議席。上屆新界西選區民建聯就成功透過配票贏得三席,泛民倒因選票不勻而喪失議席。非建制派要在功能組別及直選議席都有進賬委實不容易。
但正如戴先生所言,困難不代表不該做或不能做。在政府及建制派壟斷行政、立法權力,不顧民意肆意推動多爭議及市民反對的政策及基建項目的情況下,泛民主派及其他非建制團體及參政者都該認真考慮「雷動計劃」或類似的合作計劃,壯大議會、體制內的抗爭力量,遏止特區政府及建制派倒行逆施,阻止他們繼續濫權及搞威權管治。
應該看到,北京當權者及香港建制派的「管治同盟」正肆意濫用權力,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及制度。面對這樣的強權,體制外的抗爭,街頭的抗爭當然不能放棄,抓緊機會在不同爭議性議題反擊以展示市民不接受強權也需持續進行。只是,單憑體制外的抗爭未必足以撼動北京及建制派的陣地或改變他們的政策路線,同樣重要的是強化體制內的抗爭力量。這樣做進可以削弱建制派對「硬權力」的把持操弄,退可以增加建制派行使權力的難度,拖延、阻止惡法劣政通過。政府推動的網絡23條一直未能通過,建制派一直不能加強箝制網上創作自由,靠的就是議會內外合作抗爭。

扭轉議會向建制傾斜局面

要強化體制內的抗爭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泛民及非建制力量在立法會的議席,增強他們在議事堂內的聲音,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正是這樣的好機會。若果泛民及非建制派能攻下比現時更多的議席,甚至像戴先生的「雷動計劃」那樣成功爭取一半議席,那不但可以大大加強非建制派的影響力,令他們有能力否決不合理及損害市民權利的法案與政策,更可以清楚向北京及建制派表明,他們過去幾年在香港的政策路線如何失敗,如何不得民心,從而迫使他們需要調整及更弦易轍。
要做到這一點,要落實「雷動計劃」,當然需要很多主、客觀條件配合,包括泛民及非建制政團之間加強協作,包括市民的廣泛支持及參與。最根本的一條是不搞分化內鬥,團結一致反擊北京當權者及建制派。剛過去的台灣大選能成功令立法會變天,能把資源、人脈雄厚的百年老店─國民黨邊緣化,靠的不僅是有魅力的候選人及漂亮的選戰策略,更重要的是能把進步的力量整合、集中精力及資源挑戰國民黨的鐵桶江山,最後成功把一個又一個國民黨的資深議員拉下馬,令她在立法會議席大減至不足三分一。香港的選舉制度跟台灣不一樣,市民、民意能直接影響的議席不過40個,但只要非建制力量成功協調,團結對外,扭轉現時議會一面倒向建制派傾斜的局面還是有可能的。也是值得努力推動的目標。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