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以一籌莫展來形容大陸經濟的困境,有讀者不同意。問他有何對中國經濟樂觀的理由,答案是:「一帶一路。」
對未來的事,沒有人說得準。一帶一路中的六十多個國家,說不定有些是未來十年八載經濟增長最快的地方,不過,要是有百年一遇的機會,為何偏偏要留給中國?要知道,外交和經商,可謂人類活動當中最計算到盡的兩類行為;雖然有時會計錯數,但肯定不會不計數。
假如你相信一帶一路有成功的機會,是因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情誼永在,請容許我無情地坦白:「你太天真了。」自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要贏過歐美國家,只有一招,就是鬥平。平,代表低毛利。中國過去的優勢是成本低,可是現在競爭者多了,遊戲也變得複雜。
遠的不說,由中國承建的印尼高鐵,營造成本75%由國開行提供融資,可以說是一帶一路的示範項目,結果是動工不足一星期就被勒令停工。難道要為此事出動外交部,又或者相關國企在當地興訟?無論如何,從已經發生的事件看來,所謂的一帶一路似是主觀願望多於實際策略。對香港來說,跟車太貼只是官員要向北京示忠,一般人要是太過認真,恐怕最終傷心。
退一萬步說,在愛國者眼中,歐美洋人盡是見利忘義的小人,要是有利可圖,為甚麼他們不去分一杯羹?再講,人家要是謀定而後動,後發先至,中國又可以怎樣?
可能愛國者會認為,我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觀點等同賣國,可是我想說明事實擺在眼前,單憑主觀願望不顧客觀條件,簡單一句就是自欺欺人。講完。
中國經濟缺少質變
中國的經濟問題,第一,就是在過去十多年已經沒有質變,只有量變。量變是靠玩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促使而成的泡沫幻象,這種槓桿之下的增長,反過來打下來的一棍,一樣有槓桿式的威力。
沒有質變,最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單邊開放,只知道要出口,但在本土經濟卻不讓外來者競爭。甚至乎像智能手機這門本來沒有既得利益的行業,當年大陸也要閉門造車,結果令香港成為了炒賣iPhone的交易所,大陸的廠商卻只做出了千元左右毛利極低的山寨機。這只是其中一例,還有更其他的,多不勝數,不在話下。
沒有質變,大陸的經營成本卻越來越高,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錯誤的宏觀經濟政策所致。現在大陸的環境,是不能不讓人民幣貶值,因為人民幣匯率高企的確影響到成本優勢。可是,大陸又不能讓人民幣貶值,因為不少企業在之前的強勢人民幣預期下,借下了不少美元計價的債,要是人民幣貶值,這些企業的償還能力即會大減,甚至會即時破產。
有投機者見到大陸的客觀情況,提出「沽空中國」的命題,主事官員跳出來叫陣,反而露了底牌。事實上,沽人民幣的,不只外國人,十三億人要是有機會買外幣買外國貨,難道他們會不想?說穿了,一直以來中國的經濟局面,都是以某種「強力」來維繫。正如某個保險廣告所講,再鋒利的刀,也有生銹的一天;更何況,像中共般亂使蠻野,刀口上的缺損早就不斷銹蝕。
我還未數人口老化和制度不完善等最根本的問題,這個國家,真的可以靠一帶一路四個字保平安?還是不要跟我說笑了,好嗎?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