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逐下的亞洲新政治(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中美角逐下的亞洲新政治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新年剛過一個月,亞洲多個地區已完成領導人換血,包括越南、老撾、台灣與緬甸。領導人的出線除了本國政治競爭的因素,無可避免的會涉及外在因素,這可以分為兩條既重叠又分歧的路徑,一是與中國的交往,另一是與西方(美國)的交往。需注意的是,外交乃是內政的延伸,因此與他國的交往亦可以觀察該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先說越南。剛結束的越共十二大,結果有些𥧌迴路轉,一開始被看好的改革親美派總理阮晉勇落馬,但保守親華派的總書記阮富仲留任。有些觀察家認為這是改革親美路線的挫敗,但也有些觀察家注意到新任國家主席陳大光、總理阮春福和國會主席阮氏金銀都屬於阮晉勇人馬,顯示保守親華派並未掌握全局,越共在政治局內的權力平衡,正反映了越南在美中之間的三角位置。而越中南海爭議、TPP的審核等議題將繼續牽動三邊關係,但河內受制於民間反華意識強烈,必定得與中國保持微妙距離。
再看老撾。人民革命黨十大選出新總書記沃拉吉,此人曾在越南學習受訓,被視為是親越派代表,他的上任亦隱含老撾長期以來的親華路線將開始修正。他就職後數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就到訪。作為2016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沃拉吉曾表示東盟將在南海議題上團結,至少不會像柬埔寨那樣袒護中國。這可能讓華府很受用。不過,老撾對中國的依賴太深,光憑一人領導就想扭轉局面絕無可能,更何況越南與老撾皆屬於發展中國家,產業相似也難以起互補作用。

緬甸民主轉型百廢待興

跟着是新選出女性總統的台灣。民進黨雖尚未正式入主凱達格蘭大道一號,但已先掌控了立法權,迎來首位民進黨籍的立法院長。民進黨即將完全執政,人民與在野黨不只要監督過去曾經引起社會動盪的國會黑箱,還要民進黨拿出實際的政策,引導台灣往後四年,乃至於八年的去向。總統蔡英文的南向政策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變化,與過去李登輝時代的南進政策不同,那只是把東南亞當作中國的替代工廠以分散風險。蔡英文政府的規劃更為宏大,是要把台灣融入東南亞,能夠分享東南亞的市場。在中國成長漸緩的時刻,其策略的成敗關係台灣能否再創奇蹟,而台美中三邊如何互動,亦是世人注目的焦點。
最後是甫進行民主轉型的緬甸。自去年全民聯(NLD)在國會大選中拿下六成左右席次,更於今年誕生了首位在野黨籍的議長,外界都在觀察軍頭們會否重演三十多年前的舊戲,以絕對優勢的武力改寫選舉結果。所幸在內外壓力下,緬甸成功轉身,成為新興民主國家的一員。當然,軍系勢力依然有威脅政治的可能,但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過渡政權後,軍隊終將為國家所有,再非為少數軍人獨佔。同時,緬甸現在可謂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國外資金挹注,這也是為何昂山素姬在面對北京時的姿態如此柔軟。須知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投資者均為中國,北邊少數民族的問題亦擺脫不了中國陰影,因此之後不管哪位出任總統,必須得維持與中國的關係,而美國與西方就會成為內比都的外交槓桿。
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變化有大有小,對於亞洲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更可以看出今年美中競逐的激烈。無論國家規模,都是兩國爭相拉攏、並作為籌碼的對象,使各國在安全與經濟事務分別下注,也因而減緩了亞太的針鋒相對。再過數月,美國將選出的新總統,必將受到北京的挑戰,適度有節的回應與反擊,在在考驗世界領袖的智慧,與亞洲和平的前景。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