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頭馬去哪了?(李平) - 李平

習近平頭馬去哪了?
(李平) - 李平

【盡論中國】
從二○一四年三月十六日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到二○一六年二月一日解放軍撤銷七大軍區、成立五大戰區,中共建政後最大規模的軍隊改革,終於用二十二個月走出了第一步的領導指揮體制改革。但是,《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昨日都沒有發表社論慶賀,其中的玄機頗堪玩味。
解放軍領導指揮體制由前蘇聯模式改為美國式,不只是架構重組問題,更是軍頭權力重新分配問題。習近平三度公佈領導指揮體制改革,都與早期方案有較大出入,官媒美其名曰「習主席以身示範,立起了民主決策的標桿」,指習近平聽從軍頭們的意見修訂了改革方案。但換個角度說,就是習近平不能不受到軍中利益集團的掣肘,由於擺不平軍頭們而被迫修訂方案。
解放軍要提升戰力,關鍵之一是精簡指揮架構、裁減冗餘將領,但是,今次軍改後的大軍區級職位有增無減。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習近平向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授軍旗。二炮部隊改名火箭軍、陸軍設總部都符合預期,而戰略支援部隊橫空出世則新增了一個正大軍區級的軍種。
一月十一日,中央軍委重組後的部門負責人亮相,原有的四總部竟然擴展為六部三委六廳局共十五個機構。就算其中過半為副大軍區級,但也足夠安置四總部、七大軍區撤銷後多出來的上將、中將。二月一日成立的五大戰區,也比原方案增加了一個。這是作戰需要,還是軍頭需要?

未能完全掌控軍隊

中央軍委機關、軍種、戰區體制改革的完成,從架構上看是完成了中央軍委實體化,有利軍委主席行使人事權、指揮權。但是,中共的依法治軍只是口號,在實現軍隊國家化之前,任何指揮體制都難免受到高層權鬥的掣肘,軍委主席能否掌控實權,不取決於體制,而取決於他在軍中的人脈。胡錦濤當了八年中央軍委主席,一直被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架空,就是最典型的先例。
因此,習近平要真正掌控軍隊,要避免類似「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陷阱,不僅需要一套有利中央軍委主席發號施令的指揮體制,更要有一班效忠他個人的將校。然而,習近平軍中的盟友和頭馬,在這次軍改中未能上位,甚至是黯然退場,顯示習近平的真實話語權並沒有表面上那麼風光。
前總後勤部政委劉源,既是與習近平惺惺相惜的太子黨,又是打響軍隊高層反腐第一槍的功勛,一直被視為升格後的中央軍委紀委書記的首選,但他仍然光榮地退役了。雖然官方放風說,劉源是主動要求退役,在屆齡退役問題上作出表率以推動軍改,但對習近平來說,劉源退與留的輔佐作用豈能同日而語?
更令人意外的是,前南京軍區司令蔡英挺的去向。他是習近平當年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後點名提拔的第一人,堪稱其頭馬,在今次軍改中一直是聯合參謀部參謀長的大熱人選,當結果不只失之交臂,還錯過首任陸軍司令的機會,更可能被發配到屬二線的軍事科學院當院長。
至於軍中大批與蔡英挺一樣,出身駐福建三軍或南京軍區的將領,因與習近平早有接觸或交流而被稱為習家軍,在軍改後一級機關擔任軍政一把手的,有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部長趙克石、南部戰區司令王教成和政委魏亮、北部戰區政委褚益民、海軍政委苗華等。但是,誰能保證他們在高層權鬥中,不會有朝一日像蔡英挺一樣,突然因某個不利傳聞而被放逐?
( https://www.facebook.com/appledaily.liping )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