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亞洲復原能力強中資股長線值博

財經評論:亞洲復原能力強
中資股長線值博

港股開局流年不利,執筆之時,恒指在進入2016年的短短兩個星期多,已經下跌了超過3,000點,市場永遠就像鐘擺般運作,市場氣氛慘淡時,管跌了多少,跌至甚麼水平,投資者還是不為所動,相反,市場氣氛亢奮時,不管升了多少,投資者還是會追入。本文嘗試從估值、過往的金融危機及出現的金融事件去判斷現時入市的風險。
先從估值出發,現時港股(恒指、H指)的估值已經跌至新低,這裏所說的估值,是用市賬率作衡量,不用慣常的市盈率的原因是指數內的成份股佔指數的比重與過往不同,加上有些行業的盈利能見度比較低,所以用市盈利去衡量估值的可靠性便會降低。現時港股(恒指、H指)的市賬率已低於2008年金融海嘯最差之時,同時亦遠遠低於過去5年的平均市賬率。從這方面看,對中長線投資者來說,近期港股已浮現投資價值。
雖然如此,但面對眼前的風風雨雨,投資者亦難免忐忑,難言輕易入市。現時市場的擔憂,主要有幾個:人民幣下跌、中國經濟繼續走下坡、資金撤離香港,美國加息等等。情況當然複雜,有人將今天到與08年金融海嘯去比較,當然投資經常要作最壞打算,小心控制風險,但回看歷史,在多次近年的金融危機當中,亞洲的經濟都具備不錯的復原能力。

用亞洲8個經濟體(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菲律賓)作例子,在1997至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這8個經濟體當然受到很大衝擊,工業生產值跌得急且快(數值由97年尾的103附近到98年第一季已跌至94),當時處於風眼中,感覺似是天快要塌下來,但恐怖的時間不是過得太久,到大概1998年11月的時候,8個地方的工業生產值便開始見底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比下跌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後幾年還屢創新高。
到2000年又逢科網股爆破,亞洲又受到很大的衝擊,8個經濟體的工業生產值再一次急跌,但經歷大慨10個月的時間,這數值又再次以高速見底回升,之後再創新高。
大家仍歷歷在目的,必然是08年的金融海嘯,那一次的衝擊比上述提及的兩次都來得猛且急,工業生產的跌幅更加大,世界末日的感覺充斥市場,但很快,09年初經濟又開始出現V型反彈,8個經濟體的工業生產值急速回升,之後又再創新高。幾次的危機都不是愉快的經歷,但每一次都證明亞洲區的復原能力越來越強。
今年開局不利,短期市況仍會波動,貿然賭單邊博短線反彈,風險仍然很大,現時說已見底,或許明天已錯得很緊要,但要強調一點,現時一些具清晰盈利能見度,高盈利增長,基本因素良好的股份,估值已跌很便宜,作為中長線投資,已具投資價值。
而今年稍後的時間,一些事件亦會令到市場的氣氛開始改善或創造更多的投資主題,例如,3月左右,中國將公佈「十三.五」規劃的細節詳情,基建、科技、環保這些主題不少得。另外,深港通相信會在年中附近放行,屆時內地金融措施、市場進一步開放,將會令A股加入MSCI的機會又提高,是為另一市場催化劑。還有今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有助人民幣走勢回穩,令市場回復對人民幣信心,同時利好中資股走勢。今年投資環境無疑複雜,但投資市場一向是風險與機會並存,短線投機風險仍大,但長線投資價值開始浮現,「風物長宜放眼量」正乎合今年的投資策略。

星展銀行高級證券策略顧問鄧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