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老店年輕化新力軍引入新品種

海味老店年輕化
新力軍引入新品種

一星期後就過年,《蘋果》走進上環海味街,在云云陳年老店中,發現唯獨同昌海味擠滿年輕客人,作為家族二代新力軍的李漢興(Albert),近年積極加入開拓新客路,將「老餅」海味推上網,在行內率先大搞facebook、寫blog,更首創海味app,拍片教人揀靚海味和烹製鮑參翅肚,成功吸引新手煮婦客源,為萎縮的海味生意帶來新商機。

在港開業45年的同昌海味,由一對年過七十的李氏兄弟李炳和李沛掌舵,一直保留傳統作風,熟客確實變得老友鬼鬼,惟新客卻過門不入。「好多行外人唔敢去海味舖,一來唔識,二來驚畀人劏,我就係想提高呢行嘅透明度,等多啲後生識得揀識得分,夠膽行入嚟!」Albert是同興海味的第二代接班人,三年前以兼職身份幫家業設立facebook專頁「同昌海味」,拍片教人揀海味、浸發等難題,短短兩分鐘就教識浸花膠技巧,影片有逾20萬點擊。

Albert同時開設網誌,仔細分類「坐月」、「促孕」、「過大禮」等貼士,又有烹飪教學,將長輩慣常口耳相傳的傳統智慧,放上網任人瀏覽,明顯出海味行業年輕化。「你講解到花膠點分、點整,(市民)有信心整到先會買。」Albert會留意時下飲食潮流,深知魚翅逐漸被淘汰,轉而介紹平靚正花膠。近期就引入歐洲的鱈魚膠,大受新手煮婦歡迎。

早前大台每晚播放肥媽的烹飪節目,更成海味街的出貨指標,一些平常不過的食材,亦引發街坊搶購潮,「肥媽講完桃膠,呢度好快就賣斷!」Alert直言,之前該節目其中一集以黃耳做菜式,他翌日早上7時立即加緊包裝黃耳,果然貨如輪轉,但李老先生則笑笑說:「唔知點解突然咁多人買?」足見新舊經營模式的大不同。

新思維的衝擊,幸得長輩接受,爸爸李沛直認經營數十年,眼見行業越做越式微,近年只靠批發和老顧客撐住生意,39歲的Albert新思維反而帶來新客,兩代人合力經營,憑多年在大公司累積的市場營銷管理經驗,Albert有父輩跟不上的市場零售觸覺,但對於揀選海味始終未夠老煉,「伯父睇一眼條翅,就知係挪威定西班牙種;一睇乾鮑外型,就知係日本邊間公司出。」Albert惟有虛心邊做邊學,每朝7時跟伯父炳叔入貨。

Albert坦言,將生意網上化三年多以來,店內明顯多了年輕客戶,但他的願景非只為刺激家族生意,「最想係年青一輩多啲認識,為成個行業帶來起色」。


同昌海味歷史︰
家族生意始創自1915年,由太爺李賜祺在廣州開始,先取名泰記;爺爺李桐芳於1941年另創廣祥行,至1955年,店面因政治改革,家產被充公,不久李桐芳兩個兒子李炳和李沛先後移居香港,並於1971年再創家族生意,取名同昌海味,經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