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不敗為練葵花寶典而揮刀自宮,是金庸小說中的一大經典。中港兩地政府近期在司法、立法過程中不敗神話頻傳,不期然讓人想起東方不敗。讓人擔心的是,政府不敗是以逼法治自宮為前提,只不過不同的是,中國是司法自宮,香港是立法自宮。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宣稱要建設法治國家,其中一大改革措施是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推動司法權去地方化。當年年底,作為全國首批改革試點的北京第四中級法院(北京四中院)、上海第三中級法院(上海三中院)掛牌成立。一年後埋單計數,北京四中院審理的民告官行政案件1,396宗,是上年216宗的6.5倍;上海三中院受理的上海市政府為被告的案件有242宗,是上年13宗的18.6倍。可見,市民對司法改革、跨區法院期望之殷切。
中國新司法體系未戰先敗
但是,上海三中院的審訊結果是,上海市政府敗訴率為零,即市政府不敗。北京四中院沒有公佈市政府的敗訴率,只聲稱區縣政府的敗訴率上升了六個百分點。而資料顯示,北京市2014年民告官案件中,行政機關敗訴率為12.7%,其中鄉鎮政府佔三成,其餘多為工商、城建部門,而區政府、市政府基本不敗。
民眾期待與法院判決的強烈反差,讓輿論質疑中共司法改革的誠意與成效。實際上,黨領導一切的體制下,跨行政區劃法院只可能給下級政府施加些許壓力,怎可能對同級甚至上級的黨委、政府有約束力?上海市政府創下242次成為被告但不敗的神話,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是所有民告官案件的告狀人都是刁民?還是新司法體系先行自宮、未戰先敗?
如果說,在沒有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中國,政府不敗還不算神奇,那麼,在號稱三權分立、有民選立法會議員的香港,政府也開始謀求不敗之神功,就不能不令人拍案驚奇。梁振英政府一再指摘司法覆核被濫用,就是向司法施壓、逼司法自宮的一部份。
港府可創敗訴率為零紀錄
堪為欣慰的是,香港司法界並未因此屈服,終審法院前後任首席法官都力撐司法覆核的重要性。李國能稱,不應將司法覆核視為對政府的滋擾,相反是政府良好管治的重要基礎。馬道立說:「司法覆核維護了公眾利益,亦促進社會大眾的福祉。」可見,司法的獨立性仍在發揮作為香港維護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效。
堪為憂慮的是,立法會面對梁振英政府和中聯辦的壓力,正與中國的司法、立法一樣,走向行政低頭的自宮之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上周悍然剪布,讓港珠澳大橋工程追加撥款獲通過,簡直是親共議員自宮行為的最新傑作。而且,在網絡23條、高鐵追加撥款和一地兩檢問題上,親共議員為討好中共和梁振英政府,還可能採取同樣動作,讓人看到網傳東方不敗笑話的翻版。東方不敗在搶到葵花寶典後,面對第一頁的「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要求也有痛苦和猶豫,但自宮後面對的是第二頁的「若不自宮,也能成功」、第三頁的「就算自宮,未必成功」。
至於多數泛民議員坐視陳健波把議案付諸表決,說得嚴重些,不也是一種準自宮行為嗎?長此以往,這個撥款、那個立法都獲通過,梁振英政府在不敗神話的鼓舞下,就可以完成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任務,就可以取得凌駕於行政、司法、立法之上的超然地位,就可以讓中共的領導意志在香港輕易實現,就可以如同在中國一樣創下政府敗訴率為零的紀錄。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