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生要表達意見也好、反對什麼也罷,首先要考慮公眾觀感,要拉攏大多數人的支持,要博取同情。
我想:簡而言之,要爭取「公眾」支持,就是要溫和,別那麼長毛。有啊,校友會規規矩矩投過票,最近一次程序更嚴謹到近乎不鼓勵你投票的樣子;有啊,學生自己也斯斯文文投過票,「公眾」有什麼觀感?
「公眾」無感,因為沒留意過,等於沒發生過。從點擊率可見,他們比較關注千億新抱的生活;沒有人「鬧事」,他們當沒事。最近一位非一般的「公眾」,港大畢業沒多久,時不時會問我湯家驊你怎麼看,周浩鼎你怎麼看,這次我問他有沒有參與投票,他說沒有,因為不知道。我再問,那你支不支持李出任主席,他想了一會,不大支持,但隨即補充,即使知道,也不會去投,因為明知道沒用的。我不敢說他中了「有用無用論」的毒,也不考究是什麼環境制度落的慢性毒藥,只是更不敢奢望從「公眾」得到所謂公道。
溫和理性、歡迎來投,投出來壓倒性的結果,對家隨便用「大多數人沒表態,即是支持我」的邏輯,就化為烏有了。689票投梁特,六百三十多萬沒機會表態的「公眾」,有溫和地集體散步抗議被代表嗎?
學生固然學不了李國章,刻意得罪「公眾」,可是要博取同情,怎麼博,主導「搞事」的接受訪問時,大可不那麼理直氣壯,但扮矮仔悔過:對,校長說得對,我們是有點似暴民,會反省,沒有下次?「公眾」會覺得你們比高官懂廉恥,然後說,既然知錯,以後就專心讀好書,找份好工,才是好孩子。
又有人說: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跟有政黨背景的走太近,不然,就不會讓李國章有得栽贓,讓公眾也覺得背後受政黨操縱。
我想:要跟政黨切割,跟校外人士保持距離,那豈不是排斥成年人支持?不是說要爭取「公眾」同情嗎?願意為此事出頭的,你反而割席,嘗試討好「公眾」,所謂「公眾」,是會相信公民黨真可以指揮學生,他們不可能追貼政情,知道這些人當中也有罵公民黨的。況且,若理念一致,大大聲說我加入政黨,大家一致行動,那又怎樣?選舉年政黨為拉票?會選公民黨的不是恨吃月餅蛇羹的「公眾」,他們做的不對,強抽這個水反而丟失了選票。若行動有理有節,為討好「公眾」,政黨都噤聲,學生就都「純潔」了,校委會也「光復」了?學生畢業後,也會組黨或加入政黨,這又不符「公眾」期望了,哦,原來你們是為從政鋪路。又怎麼樣?就只准零票議員當主席,不許年輕人接受選票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