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霸王級」寒潮席捲北半球,鄰近多地罕有下雪,香港亦經歷59年來最低溫一天。氣候異常原因眾說紛紜,但人類的科技和行為有其重要影響不容置疑,有地質學家甚至提議將人類強力影響大自然的時代命名「人類記」(Anthropocene)。在人類君臨地球,我們沾沾自喜的同時,筆者不禁反思:「人類可以隨意玩弄大自然嗎?畢竟藍色星球已經存在46億年,她需要這個新貴人類嗎?」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初步評估,2015年是自1850年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而分析認為,是次北半球在異常溫暖的聖誕後遇上極端寒流,原因為厄爾尼諾現象的暖空氣「攻陷」北極,逼得極地原本的寒冷氣團傾瀉南下所致。去年類似的極地旋渦現象出現在北美洲並引致當地嚴寒,當時香港人置身事外,今次終於有點切膚之痛。在剛過去的巴黎氣候高峯會上,全球195個國家與歐盟歷史性協議減排,控制地球升溫在攝氏兩度之內,否則我們不但要面對更多極端氣候變化,更引發糧食危機。
香港人近年的回收、減廢、節能等意識已提高不少,但有一點仍明顯落後,就是我們的建設環境。
建築物佔全港耗電量約九成,排放全港六成的溫室氣體。數十年前,歐美國家開始出現「綠色建築」的概念,旨在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同時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築物。新加坡早在2008年訂立了2020年達到80%綠色建築的目標,反觀香港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2013年40,000幢建築中只有少於1%是綠色建築,距離節能目標仍須努力。本港綠色建築的佼佼者為九龍灣的零碳天地,其建築設計利用天然元素節省能源,如北向玻璃幕牆採用錐形建築形態加強通風,並減少東南立面所吸收的太陽熱量,又增加西北立面引進的日光;對流通風佈局,則能紓緩潮濕天氣影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讓70億人回頭是岸、返璞歸真不太現實,但用創新和科技再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大有可能,Iron Man訪港鼓勵環保交通工具,我們是否也開始轉化、建造綠色建築?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