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梁振英能否連任,筆者看到若干不同角度的分析,惟獨沒人另闢蹊徑去透視,其實梁民望越低、口碑越劣反倒有助於他連任。何以如此?這要從極權政治的價值取向說起。
當下已非回歸未久的香港,董建華時期引發的管治危機,北京當局尚需遷就香港民情,於是換馬。然而時過境遷,黨媒《環球時報》就港人「要端正心態」,香港對內地所扮演的經濟角色「並非不可取代」,該報還通過香港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之口說:「香港與內地的角色已經轉換,但香港人的心態未能跟着形勢轉變。」總括而言,就是北京不需要裝點兩制櫥窗了,以前中共還有過以香港為模辦招納台灣回歸之意,這一不切實際的空想已徹底放棄。把香港變成中央領導的直轄市,五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極權政治對異己聲音的容忍度為零,假使有過些許空間,亦僅是權宜之計。中共建政之初的全國政協就是「兩制」,否則何謂政治協商?1953年梁漱溟在政協為民請命,直指中共過去主要依靠農民,現在忽略了他們,又問毛澤東有沒有聽取批評的雅量。毛澤東在坐江山之前頗有雅量,此刻卻對梁漱溟說:「你要的雅量,我大概不會有。」梁又問共產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真是假?毛說:「對你這個人,不是自我批評,就是得批評!」梁就此成為反對黨的總路線之「反面教材」。試問現今全國政協還有梁漱溟式的聲音嗎?
極權政治面對批評都如出一轍,當朝統治者越是強勢,其反應就越激烈。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三峽工程科學論證,分成十四個專項小組的專家學者有三分之一的小組未予通過,這在民主制度和科學決策原則之下,三峽根本不可能上馬。然而諸如周培源、黃萬里、孫越琦等反對者大多是非黨人士,主要來自民盟和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本來三峽立項並非不可放緩,至少是延長論證時間,但對三峽工程持消極態度的趙紫陽卻不敢對鄧小平諍言直諫,只小心翼翼地曲折轉達:「民主黨派的專家學者多數不同意」,孰料正觸犯了鄧小平的逆鱗,他當即擲下一句:「這樣的話更要上馬!」
毛與鄧都是強人,江弱一些,胡更遜之,習近平卻是新一代強人,他可以對黨最高政治機關政治局發號施令,他在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之外兼任黨國十幾個核心小組的組長,其集權程度已超毛鄧。而當下香港對梁振英的輿情,正踩痛極權統治者的尾巴。何況梁和董、曾有別,幾乎無人不知梁是體制內自己友,以習近平對黨員幹部品質的要求,並非具有管治能力和社會認受性,甚至不是愛國愛港,而是對黨中央的絕對忠誠。
梁振英毫不忌憚民意而強行任命李國章,此舉和北京不看港人臉色(甚至不須顧及傳統左派陣營的心情)而硬撐梁連任,其實是一樣的。作如是觀,梁書記的日子還長着呢!
孔捷生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