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旺季殺到報團要趁早

觀鳥旺季殺到
報團要趁早

嚴冬,人類足不出戶避寒,候鳥卻要從北方繁殖地飛來南方,為生存展開千里長征。去年初冬抵達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候鳥逾4萬隻,包括罕見的禿鷹和瀕危鳥黑臉琵鷺。當下,遊人沿保護區觀賞路線走一遍,雙眼已足夠「野生捕獲」40多種鳥類。由於愛賞鳥的市民有增無減,區內的皇牌觀鳥團名額已滿8成,旺季時觀鳥屋更「插針不入」。

記者:廖梓霖

每年秋冬,成千上萬的候鳥都會飛抵米埔過冬覓食。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高級推廣主任梁銘諾指,秋冬的候鳥從北方俄羅斯、中國東北等地遷徙而來,估計每年高峰期時有多達12萬隻水鳥飛越米埔后海灣,品種約有200至300種。香港觀鳥會正為南下過冬的鳥類進行普查,研究經理余日東指,去年12月后海灣錄得40,300多隻候鳥,最多的為鸕鶿,有7,300多隻。

至於列為受瀕危威脅、觀鳥者熱愛的「明星鳥」黑臉琵鷺,每年都會在韓國飛來本港、台灣等南面之地過冬。余指,去年12月后海灣只發現326隻黑臉琵鷺,較前年同期減少129隻,他續透露,1月份的黑臉琵鷺數字較去年下跌,訪客或需更一眼關七,才能覓得芳蹤。往南遷的候鳥,會在3月到4月尾從澳洲返回本港稍作停留,再次回到北面,故直至到4月尾,仍屬觀鳥旺季。

梁銘諾指,今年米埔保護區發現罕見的禿鷹,一度吸引大批市民拿着相機到來觀賞,惟禿鷹休息後已飛走。保護區現時有1個3層觀鳥屋、4個泥灘觀鳥屋,是賞鳥的有利位置。要走到泥難,需跨越禁區,走過浮橋,在盡頭處才可到達浮在水面上的觀鳥屋。梁介紹說,落日潮漲才是賞鳥的最佳時刻,幸運時,泥難上會有超過數萬隻候鳥停駐,密密麻麻,更會同一個時間共同飛走,翱翔天際,場面壯觀。

米埔屬自然保護區,參加WWF舉行的導覽團,是較傳統的遊覽方法。不過,近年愛好賞鳥的市民有增無減,梁銘諾指,只限冬天舉辦、尚有3個月便完結的導賞團「追蹤候鳥之旅」,在2、3月有8成名額已滿,至於全年皆會舉辦的米埔自然遊、紅樹林浮橋之旅,在未來2個月亦已7成滿額,遊客若想觀鳥,便要抓緊機會。

梁續稱,若市民有觀鳥經驗、或從事學術研究,也可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申請許可證,進入自然保護區觀鳥。漁護署表示,在2014年和2015年,每年共發出約1,400張進入許可證。梁指,由於擁有許可證的人數不少,在賞鳥旺季,區內的觀鳥區已擠滿等待拍照的賞鳥人士,不少人需等位替候鳥留倩影,「日落潮漲時,插針都插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