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猴年】
【本報訊】沒有特級瑤柱的氣派但有豆豉辣椒的陳皮香;不及鮑參翅肚的矜貴卻有蒜頭蜜糖的一份情。一群天水圍師奶利用在地食材,自家製作陳醋浸紅棗、洛神花果醬等,製作成賀年福袋,由採摘烹調到包裝銷售,都一手包辦。她們賣的不再是曾經悲情的圍城,而是今天自強不息的社區人情味。
記者:王家文
「蒜頭就幫襯天秀墟,蜜糖向大埔工場訂,仲有洛神花,我哋喺輞井農場種嘅」。臨近農曆新年,芬姐和阿燕與一班天水圍街坊師奶忙於包裝賀年福袋,在每瓶蒜頭蜜糖、洛神花果醬掛上小標籤,寫上生產和最佳食用日期;當然不少得招牌的蒜頭豆豉辣椒醬,採用本地小店的陳皮豆豉,辣椒購自街市商販,並採用有機生茶油,更得到元朗橫台山的茶餐廳借出廚房製作。
單親母重拾生活追求
「洛神花要先搣核洗乾淨,然後切細再慢火煮,但唔可以煮得太溶,要保留口感」。阿燕說看似簡單的一瓶醬,其實工序很講究;就算是一顆蒜頭,先乾炒後油泡,還是先落油再炒,也要反覆試驗,「試過將油熱溫再炒,借人哋個廚房同屋企唔同,火喉好勁就過咗頭,攞出嚟一試有苦澀味」。在旁的芬姐點頭附和,「蒜頭一金黃就苦」。
她們都是天水圍「天姿作圍」成員,由一班基層婦女組成,各有經歷。阿燕是單親母親,10多年前從內地來港,剛到天水圍,她形容這個城市角落很單調,「雖然樓靚,但人同人之間都閂埋門」。天水圍地大,容易迷失,阿燕發現住得越久越跟社會脫節。數年前遇上芬姐鼓勵她重拾對生活的追求,「人同人之間互相關心、照應,希望社區氣氛係熱,唔係冷冰冰」。
社區開荒 越過低谷
曾有樓有的士的芬姐,1997年一場金融風暴經歷破產,由荃灣搬入天水圍公屋,重新起步。她早年投入社區開荒,製作蒜蜜、蒜醋等婦女街坊的家庭手作;又種有機菜,當互委會主席。「天姿作圍」這品牌她也有份構思,「好有意思㗎,天水圍婦女一齊去製作啲嘢」。過程中連繫社區,推動本地生產,越過低谷、告別悲情,「我哋喺度都唔知幾開心」。
阿燕以前常光顧超市,覺得地方乾淨又有特價,但貨品生產過程都一無所知。直至親手炮製蒜頭豆豉辣椒醬,才知道在地食材自家製的健康和安全感,還了解到壟斷如何扼殺小本經營,「𠵱家我會幫襯小販,本地一定支持」。芬姐也堅持幫襯街市豬肉檔,「驚遲啲連街市都冇,得番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