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幣貶值壓力自去年「811」後增加,內地人換美元需求強烈,加上境外資產配置需求,促使不少內地人湧港買保險,有不願具名的外資行主管表示,去年第4季內地客新造保費按季飆升三成;而「碌銀聯卡」買保險更可不受外滙管制,為資本合法地外流的途徑之一。
記者:周家誠
人民幣去年「811」至今累貶5.6%。有主力內地客的外資保險商稱,上季內地人買美元及港元保單總量,按季飆近三成,現時本港內地客業務較多的為保誠(2378)及宏利(945)。據悉,除保險條款更好的危疾險外,內地客亦屬意儲蓄險及萬用壽險等產品。保監處尚未公佈上季保費數據,惟去年首三季向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新造保費為211億元,佔整體近22%,2011年有關比率只有9%。若果去年第4季整體新造保費按季升三成,意味新造保費可高逾300億元水平。
一壽險主管指出,超過九成內地人均買美元或港元保單,近月投保明顯上升,主要是內地股災後,有分散資產風險需求。他形容,銀聯卡是內地人來港買保險的主要渠道之一,較方便而不受外滙管制,「從保險商角度,我哋只係要做足功課,睇大額投保的資金來源是否正當,保險產品是否適合客人,跟足保監處指引就得」。
買保單額料升逾三成
康宏理財營銷策略及業務拓展總監傅惠賢指,內地早前現股災,「811」更令人幣貶值明確化,故內地人有避險考慮,相信來港買保單額不止升三成,而且保險亦有資產轉移之效,有助遺產離岸分配。
傅惠賢亦不排除,有內地人借此渠道繞過外滙管制,將錢移至本港,惟本地保險公司亦有操守指引,「唔係話你普通人想買幾千萬元保單,就可以買咁多,要經過反使錢(AML)同核保」。而且在嚴格合規下,內地人難買保障期太短的儲蓄保單,在不合理的短時間內連本帶利支取,「短過5年其實都好少見,如果你啲錢想流出外,應該係長線部署嚟」。
現時內地人投保,主要透過內地銀行自動轉賬,或在港籌措足夠資金,均需要有足夠渠道將人幣換成港元或美元,若果以現金投保,由於難確認資金來源,保險商通常會拒絕收取。
毋須受換滙額度限制
至於用「碌銀聯卡」方式支付,不用受每年5萬美元換滙限制,只須確保戶口人幣資金充足,並接受銀聯開出的滙率,分析指合法渠道容許資金出逃。
不過,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表示,未留意到很多內地客使用銀聯卡買保險,因不少內地人多年來在港居住或做生意,已經籌措到一定的資金頭寸。香港保險業聯會行政總裁譚仲豪認為,難言內地客湧港投保,是因為人幣貶值,因為數年前人幣升值時,內地客來港買保單佔比已不斷上升,相信更多是因為多元化配置資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