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與中國人的政治區隔(學民思潮發言人 黃子悅) - 黃子悅

香港人與中國人的政治區隔
(學民思潮發言人 黃子悅) - 黃子悅

在香港電台節目《我係乜乜乜》中,我和幾位政治、社運圈的人物一起參與了節目中的遊戲部份。遊戲的主題為「我係大中華膠?」,即就「愛國」和「本土」兩個面目已變得模糊的詞彙進行辯論。
「愛國」和「本土」這兩個詞語在過往幾年的香港民主運動中都出現被濫用的情況,許多時候大家過份輕率地用以標籤他人,而非以其言論或行為來定義。我想,節目的目的就是要為一班已經被標籤為「愛國」或「本土」的政治人物重新定義。由於節目最終播出的只是當天錄影的一小部份,有很多的表述無法盡錄,我希望在此更詳細地解答較具爭議性的問題。
首先是「香港人應否要關心平反六四」?這着實是個老掉牙的爭論,每年到六四前,香港各派的人都會就此來場大爭辯。就我而言,關心是需要的,要求平反也是需要的。值得爭辯的地方惟獨是關心的程度,我認為每年參與悼念集會,不讓中共惡行被人所遺忘是沒有問題的,這並不是甚麼「消費」。然而,身為一個香港人,面對香港現時惡劣的形勢、赤化的問題,我認為關心香港的問題、不合理和不公的政策、法律,更值得香港人去花時間和心力。既然我們無法實際為大陸的民主運動做些甚麼,何不先解決我們眼前的問題呢?我們現在連一條網絡惡法都無法阻止、自己的法治也無法捍衞,又如何為一個我們無法入境的地方去爭取些甚麼呢?
其次是台灣歌手羅志祥近日的名言:「不用分那麼細,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是絕對不同意的。在本地層面而言,無論是文化,如廣東話,抑或價值觀等,都有很大差別。在國際層面上,雨傘運動令國際意識到香港人跟中國人有明顯分野。對於我自己而言,這也是個尊嚴的捍衞,捍衞自己的身份、文化、價值,是不可能以「不用分那麼細」或中英繙譯問題為藉口。我們就是要分那麼細,就是要守護這一小片淨土。

無人能抹去他人的情感

香港人、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其實這些身份的認同都是個人經歷、情感的產物。我於九七年出生,對於中國的情感稀薄,只限於對其政治問題的認知。然而,我和這一代人在香港長大,又經歷了反高鐵、反國教等一連串大型社會事件,都使我對香港有深厚的情感,因此我會說自己是香港人。但港人要同時明白,中國對香港的民主發展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們無法無視中共所做的一切,就如李波事件一樣。
不少上一代的香港人仍然對中國、對中華文化存在情感,這是無可厚非的,無人能強制抹去他人的記憶和感情。我不會覺得,認為自己有中國人身份的人,就不是香港人、就不能為香港抗爭。這是現存的身份認同之限制,但禁止他人承認中國人身份其實有點說不過去,因此才需要在政治判斷上小心地不被情感主導。應該說,承認香港的文化、價值,反對中共的暴政、拒絕赤化,不就是香港人嗎?
「愛國」、「本土」,其實不必以現今社運圈子的狹隘定義來解讀。我以自己生於斯、長於斯、身為香港人而驕傲,並願意為此地爭取民主未來、守護此地美麗的一面。最終是否夠「本土」還是甚麼,也會被他人所定論,因此我不打算刻意去為自己定義屬於甚麼派別,此舉意義不大,能為此去付出,足夠矣。

黃子悅
學民思潮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