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行業中,稱味精為「師傅」。味精能化腐朽為神奇,可以令存在冰箱多年、鮮味盡失的「殭屍肉」起死回生。
老一輩的食家,視「搶喉」的味精為邪魔外道,不能登大雅之堂。可是現今有些食譜,竟敢公然註冊要加精若干。有次國內的同道邀我到他家裏吃火鍋,駭然見到桌上有一大碗味精,和醬油、麻油、辣椒等調味品並列,大勺大勺的加到湯裏還不夠,還要在自己碗裏的食物上再灑一些。
味精是何物?日本人從海苔提煉出谷胺酸(monosodium glutamate,MSG),發現此物能刺激味蕾,令人感覺到「鮮」(Umami)的味道。日本人將谷胺酸命名為味燑素,就是味精。
1968年,一位姓何的醫生在醫學界最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撰文,述說自己在唐人街吃完中國菜後總感到不適,懷疑元凶是味精。自此「唐人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之名不脛而走。
有些人吃了大量味精仍若無其事,但我卻是不幸的受害者。吃過含有「師傅」的美食後,不一會兒就喉乾舌燥、頭痛、心跳、煩躁不安。出外吃館子固然提心吊膽,在家自己下廚也是防不勝防:調味醬、雞湯、醃肉、泡菜等往往都已添加了味精。
日前天寒地凍,心思思想弄一煲臘腸雞煲仔飯。在不相熟的檔口買了一孖臘腸就中了伏,整晚輾轉反側,「周身唔聚財」。
新鮮的食材、恰當的配搭、巧手的烹調,就是美食,何須「師傅」。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