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棄做建築師 不為地產商服務非典型狀元 畫出另類錢途

星期日專題:棄做建築師 不為地產商服務
非典型狀元 畫出另類錢途

【本報訊】他的歷程既典型也是非典型。典型在每隔幾年就得大遷徙,住過劏房、唐樓、村屋、工廈,土地問題他是專家。非典型在他是狀元,會考7A2B、高考3A。預科半班讀醫,偏考進港大讀建築,吃不消千篇一律的樓盤設計,轉讀中大藝術系。任性到不顧現實,還不是富二代?「細個住唐樓,對下兩個妹,我長期做廳長㗎喎」。男人四十,寫下半自傳《賣畫維生》,分享非典型藝術之路,他是石家豪。
記者:呂麗嬋

「預科讀生物班,一班30人,半班讀醫,我喺同學之中,都算傳奇人物」。人稱豪爺的石家豪,自嘲似的說。外形像個忠厚中學老師多過狂放藝術家,這個豪爺,說話溫文、愛下廚,太太是初戀情人。他的反叛,都在骨子裏。「有個預科同學,會考8A,同我一樣愛畫畫,佢最終讀咗病理學,話好羨慕我以興趣為業」。走上不同的路,但在香港,應該更多人羨慕埋首實驗室的醫生。創作嘛,公餘興趣就好,條數就算數學不用考A都識計。

石家豪背後的畫解構港產藝術家的「錢途」,他笑言藝術致富是狂想。鍾偉德攝

大學時的豪爺毅然由港大建築系轉到中大藝術系。

豪爺曾出版多本著作包括自傳書《賣畫維生》。

自娛手寫受歡迎獲加印

「喺香港,藝術家都有正職,最多係教書,有畫家係工廠廠長,嶺南派畫家陳勉良,最出名係喺電視台扮道友」。在石家豪的工作室,就有幅畫開宗明義解構港產藝術家的「錢途」。「講呢啲,喺我哋個圈子,幾顛覆,但藝術就係要突破傳統」。他大笑。「新高中多咗視藝科,成日俾學生問我全職創作,喺香港點生存,問得多,不如畫出嚟」。2年前,他乾脆自資出版書仔《1984》,為創作歷程來個小結,也回顧陪伴他成長的80年代。
「《1984》,除咗係本名著嘅書名,呢一年,仲係草擬中英聯合聲明,政治上社會上好多變化的一年」。那一年,他剛升中,移民潮、流行文化的興起,由《霧之戀》到《風繼續吹》,玩票自娛手寫書,寫下中學生的回憶,放在獨立書局寄賣,竟然受歡迎到要加印,有出版社主動接洽,自傳式圖文書《賣畫維生》由是誕生。大抵,混沌迷失,都是成長必經階段吧?

1984年草擬中英聯合聲明,石家豪用畫筆記下政治大變化的一年。

在馬屎埔村畫上名為「昔日情味」的壁畫,十分懷舊。

經歷港英時代,畫下了歷任港督肖像。

領悟三仔四師外不同人生

「最開心係睇嘅好多都係80、90後」。有些感覺,超越時間。80年代,三仔主義(車仔、屋仔、老婆仔),還有四師(律師、建築師、醫師、會計師),時至今日,仍是不少人的理想人生。在他就讀的中學,半班同學讀醫,他愛美術,就讀建築。「以為可以畫嘢,算係實用美術」。現實是對着蘋果橙畫畫,與讀建築是兩碼子事。「喺香港,建築師大都為發展商服務,填格仔,建千篇一律的樓盤,諗計盡用地積比率」。1989年,他作了人生最任性的抉擇:向港大申請退學。
「好多人叫我讀完3年,攞埋學位先,但我覺得,既然唔適合,點解要浪費時間?」報讀中大藝術系,先斬後奏,「好在我向來成績好,小學開始爸媽已冇乜點理我,加上佢哋讀書唔多,對於我轉系,阿媽只係點吓頭,冇出聲」。建築師夢未開花已凋零,中大4年卻教他看到三仔四師以外不同的人生,「除咗藝術史,仲學油畫、國畫同雕塑,學習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
「嗰時開始認識工筆畫,越研究越有興趣」。利用古老材料創作現代題材,成了他的獨有風格。只是,全職創作的路,還是很遙遠。94年畢業,全系20人,四成人教書、三成人做藝術行政工作,剩下三成,就流失到各行各業,他是其中之一。「嗰時喺份報紙做校園版編輯,讀藝術的人都有一套語言,好小圈子,嗰一年好重要,令我學識要用最淺易的方法,將一件事講得有趣」。

「冇一條藝術家專業之路」

爸爸做藥材舖小生意,身為長子也得養家,翌年轉到藝術館做研究助理,首次遇見全職藝術家。「佢係一位台灣畫家,住得偏遠,慳食慳着」。研究助理月薪萬七,只一年就儲了10萬。「同朋友喺十八鄉合租村屋做工作室,目標係全時間創作一年」。畫畫、寫計畫書,自由身不忘日出而作,短時間已累積不少作品。直至有次畫展,一個外國人指着他的畫問價,「從冇諗過作品竟然賣到錢!」偶遇知音人,獨立創作之路,誤打誤撞逐漸上了軌道,今時今日他的作品成為多個藝術館的藏品,獲邀參展的國家遍歐美亞洲。「從無一條所謂藝術家專業之路,都係靠摸索出嚟」。仍習慣街市收檔前買10蚊3斤平菜心、35歲打後才開始微有積蓄的豪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