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氣溫急降,新界的溫度差不多跌至零度,平日穿很少衣服的我也要穿羽絨,同樣的衣服只會在前往首爾或大阪時才用上。有朋友怕冷,平日的溫度在15度以下便要穿羽絨,連鎖服裝店也有羽絨出售,只是品質較薄,不能應付上周日的氣溫,於是要立即在市面上購買羽絨,價格當然高昂。其實去年的氣溫一直較平日高,羽絨的銷情慘淡,如果在前周五前購買,肯定可以享有可觀的折扣。
不單是羽絨,暖風機,暖毛毯等,如果平日購買,價格會較相宜,可是不少人不會這樣做,迫在眉睫時才購買,結果當然是買貴了。
香港很幸福,到處都是商場,可以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例如暖毯,有來自內地的,也有來自意大利的,大家只要付鈔,便可以在家附近買到。當然,消費者要付出租金、運輸費、銷售人員的薪金及零售商的利潤,價格自然不菲。
不少港人在外旅遊時,發覺買同樣的產品,價格便宜了一大截,而且款式更多。例如羽絨,首爾在冬天時相當寒冷,對羽絨的需求大,價格更便宜,款式更多,質素更佳。不少女孩子愛穿靴,香港的土地珍貴,款式不多,價格昂貴。在日本的百貨公司,可供選擇的比香港多近百倍,若到那數間全球化的服裝店,也發覺有更好的選擇,單是店舖的面積便勝人一籌。
香港零售業步入寒冬,無論是普通的或是名牌的,價格比起鄰國高了十多個百分點,消費者不是傻的,飛機把一些貨品從生產地帶來香港,同樣也會把人流帶到外地。
李兆波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
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