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第三年設跨境童專用校網紓緩雙非童逼爆小學學額壓力,不過循跨境校網報讀,隨時被派往黃大仙及葵青。有雙非家長出招,近月遷至北區變「本地生」,更有人合租單位減支出力求逃避跨境校網,參與本地校網統一派位。
上水80校網報名中心,是供該區家長報讀上水區小學,不過記者昨早發現近半排隊家長操普通話。雙非家長劉女士直認去年9月與女兒從深圳搬來港,與兩名跨境家長以月租9,000元合租北區兩房一廳單位。劉稱三人在關口接送子女時認識,輪流照顧三童,又指子女遷至北區「冇咁辛苦」,她最終成功透過本地校網報小學。
內地人鄧先生與港人妻決定「分居」,太太與將讀小一的小兒子搬至北區單位,月租1.2萬元,他則與另外兩名兒子居於深圳。鄧稱欣賞本港教育,冀透過本地校網增加入讀機會,「香港以前是英國統治,我們大陸法治傳統不一樣」,他指本港法治較公平。用作報名中心的鳳溪創新小學校長李淑賢亦指昨有不少家長拖篋而來,形容內地家長「比想像中多」。
不願派至葵青黃大仙
居於內地學童要報讀本港小學,若在自行派位階段未獲派學位,應於統一階段以跨境童專用校網報學校,本年共2,790個學額,但北區學額減至不足十分一,葵青區則增至575個,佔五分之一學額。
住深圳的雙非家長郭太為女兒填報北區或元朗小學,若被派至葵青及黃大仙,情願報讀每年學費逾十萬元的中西區私校並搬往該區。太太為內地人的港人雷生住深圳,冀兒子來港讀小學學好廣東話,「喺屋企講普通話,打開電視都係國語,好有語言錯亂感」。
■記者蕭洛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