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父母:不捨兒女但生活逼人

留守兒童父母:
不捨兒女但生活逼人

【《蘋果》記者謝榮耀、彭志行、黃兆康、蘇汝卿貴州報道】

「最小的那個(女兒),每一次出去她都要掉眼淚,叫他媽媽,叫不要走……」貴州畢節留守兒童楊江燕的父親楊杰及母親為了子女,多年來忍心留下三個小朋友在山區,離家打工賺錢,他們雖感心痛,但為了生計,亦只能感到無奈。而造成這種骨肉分離的制度,短期亦怕未能得到改善,熟悉中國事務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估計如果中國政制沒有改變,剝削仍然相當嚴重,留守兒童問題亦無法解決。

楊江燕只有14歲就要當起「小媽媽」,在家中照顧兩個弟妹,就算煮飯時弄傷手,也不能停下來休息,因為她的父母8年前開始出外打工,一年只回家兩、三次。江燕指很希望爸媽能盡快回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我希望你早點回來,和我團聚。」因為她很想跟從前一樣,與爸爸一起玩耍,小小年紀只有這卑微的心願,但在中國這片黃土地,要實現可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江燕自己也明白,所以想念爸媽的時候,三個小姊弟只能在家中默默哭泣,「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去打工,可是他們不去打工,我也不知道怎麼生活。」

楊江燕父母離家打工,小小年紀的她就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妹。 謝榮耀攝

楊江燕(前)切菜,弟妹就盡力幫姐姐忙。 謝榮耀攝

辛苦工作 儲錢讓子女讀書

「心痛,怎麼不心痛?但在這種條件下沒辦法。」想起子女在寒冬中,每日清晨就要走陡峭、濕滑的山路上學,江燕的父母楊杰和吳三妹在外也只能擔心。諷刺地,不能跟兒女享天倫之樂的楊杰夫婦現在在貴陽一個地盤興建主題項目,供別人一家大細遊玩,他稱如果留在山區耕種,全年只有幾千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但是打工一天兩人加起來都有300元,所以這些年來只能四處打工,去過北京、浙江,去到哪裏就在地盤用帆布架起一個簡單的臨時帳篷,起居飲食都在裏面。但是工作不固定,每月工資亦杯水車薪,捉襟見肘,有時連生活費亦成問題,但他們仍要把錢儲起,堅持一定要讓子女好好讀書,「只要他們能讀,要花多少錢,都無所謂。」
每一次離家,楊杰夫婦縱然萬般捨不得,仍然沒有辦法,只能狠心離開,小孩一直追着,叫他們不要走,哭着送別父母到很遠,才由江燕住在附近的嫲嫲把他們拉回家,想到這裏楊杰也不禁說,「唉,留小孩在家裏太可憐。」只是生活逼人,「你不出來,家裏就沒經濟來源。」打工的苦,他們吃過,楊杰只求將來兒女不要再到外面做這些辛勞的工作。

劉銳紹:改革戶口制才可解決

那將來是否可以解決這個看似世襲的留守兒童問題?在港一直有關注該議題的劉銳紹對此持悲觀態度,「短期裏面,我就唔覺得呢個問題可以點解決。」他指中國經濟增速正在下滑,能否持續維持穩定發展成問題,而在政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剝削問題仍然相當嚴重,社會資源未能妥善分配,留守兒童問題有可能會惡化,「留守兒童會長大,長大後又有新一批留守兒童。」他認為長遠而言,還是要由中央改革戶口制度及社會政策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