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樓價下瀉,負資產重臨,金管局公佈,宗數達95宗,創近2011年第4季以來四年新高,金管局解釋,宗數主要涉及銀行職員住屋按揭貸款。所謂負資產,即是樓價低於貸款總額,不代表業主破產。
根據金管局數據,對上四季負資產皆錄得零個案,上一次錄得負資產個案為2014年第3季,當時僅錄得1宗。有中資按揭部主管解釋,最主要原因是銀行職員,可申請90%高成數按揭,故此樓價只要下調超過10%,即已經成為負資產,惟現時情況僅為輕微,因金管局多次調低按揭成數,去年11月新批出按揭平均為54%。
該主管又提到,現時市場累計成交宗數極多,95宗「看似好多、實際好少」,而若果客戶出現「脫期」,「例如借5成,樓價跌2成,銀行賣出去仲有30%利潤」。而銀行亦會盡量將估價貼近市價。
高成數按揭業主風險增
事實上,現時與1997年情況比較差異甚大,因當時按揭成數,連同按保高達八成、九成,使負資產個案大量增加,除非樓價急速下滑,否則難以使宗數大規模增加。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經濟分析師劉圓圓指出,踏入2016年,預期本港樓價將向下調整約10%,同時負資產個案將會逐漸回升,採用高成數按揭或多重按揭的業主,變成負資產的風險增加,不過相信只要息口加幅溫和及緩慢,對整體樓市的影響依然不會太大。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預期,樓價持續回落,而首當其衝的極有可能是「白居二」買家和承造按揭成數較高的人士。然而現時樓市未有炒風,加上近年大部份置業人士支付較多首期,故此除非樓價大跌才會令負資產大幅增加。縱然如此,樓價下跌令財富效應消失,影響消費意欲,對經濟亦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中原按揭經紀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解釋,近年即使選用高成數按揭的買家,礙於措施關係,以選用8成按揭為主,基本上樓價下跌超於兩成,這些用家才有可能成為負資產。加上目前按揭槓桿率仍處於接近歷史低水平,平均按揭成數僅為50.1%,遠低於2003年負資產高峯期時之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