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教養之道】
時下的孩子,總有一兩門音樂技藝傍身,也不知從哪時開始,鋼琴成了必修科,普及得有些學校已不當作是一回事了。學音樂,對一般人來說似乎是唾手可得的機會,但在一群住在劏房的孩子眼中,卻是個遙不可及的願望。幸而,一班有心人在2013年創辦音樂機構,開設樂器班,義教逾百名5至12歲的窮孩子學音樂,實現他們的願望。帶孩子認識音樂,未必可以幫助擺脫劏房及貧窮,卻可讓他們在悠揚的樂韻中,尋回自信,找到自己的價值。
走進「音樂兒童基金會」位於深水埗的會址,熱鬧得很,十來個孩子拿着小提琴、長笛、低音號、色士風等站在一旁練習,很多都奏得有板有眼,甚具天份,有誰會想到他們只不過學了兩三年已有如斯水準?又有誰知道他們學音樂的機會是得來不易?
龐倩渝和姐姐、前亞視藝員龐秋雁是基金會的創辦人,二人都曾在九龍塘一家學校的樂團任職七年,龐倩渝擔任音樂總監,龐秋雁則負責行政。在校期間,她們開辦逾50個樂器班,組織樂團,令學校有超過一半學生懂得彈奏樂器。但她們眼見很多學生都是敷衍父母及師長而學,視上課及考音樂試為苦差,但幾條街之隔的深水埗,就有一群想學音樂卻無能為力的孩子,想到社會的不公平,把心一橫,2013年一起辭職創辦基金會,幫助難以負擔樂器班高昂學費的窮孩子。
回想那七年,遇過太多怪獸家長,龐倩渝說:「我覺得近幾年學習音樂的態度和風氣都扭曲了,很多家長的要求都不合理,孩子明明只得三級程度,卻夾硬要佢考五級,小朋友其實唔係太有興趣,因為逼得太犀利,唔識去享受音樂,只係為咗考升級試而學,好似冇乜意思,倒不如將時間心機改為投放在一班真正想學的孩子身上。」
珍而重之 攬住樂器一齊瞓
二人先去到主要服務深水埗區貧窮家庭的社區服務組織協會自薦,說出理念想法,最初獲對方安排一個小房間作教室,她們又自資購買及回收了一堆樂器給孩子練習,大中小提琴、長號、長笛等統統都有,還找來演藝學院的畢業生或音樂家擔任導師,第一屆共招收了三十多個孩子讓他們免費學音樂,至今三屆總受惠人數已超過一百人,會址也搬到了較寬敞的屋邨商場內。
加入這些樂器班的孩子都經過嚴格審查,住劏房和領取綜援的優先,還要通過面試一關,龐倩渝一定會問:「點解要嚟學音樂?」聽過不少感動的答案,「有小朋友話因為想彈琴畀媽咪聽,都有人話因為唔開心,如果有得學音樂就會好開心。」面試是為了透過傾談,了解孩子的學習態度,「如果答因為阿媽叫佢嚟,咁就死得。」她們眼見時下很多孩子所學的樂器未必是自己揀選,而是被父母安排,因為不是自己心儀和擅長的,所以學得不快樂,也不享受,到頭來浪費時間金錢,為了改變這個現象,基金會會先安排入選的孩子上10堂音樂示範基礎班,先對管弦樂團內每樣樂器都有基本知識,再根據其喜好和老師的判斷,揀選最合適的樂器讓孩子專攻。學得好的、有天份的,還會免費保送去考音樂試,有超過10名孩子學習了兩年多,已達至六級水平,「富裕的孩子會覺得考試係苦差,但𠵱班孩子覺得可以去考試係光榮。」
叫兩姊妹最感動的,是孩子的態度及熱誠。除了每星期一次課堂外,每人每周還至少要到會址練習兩次。訪問當天,孩子逼滿課室,有的剛放學就跑練習,有的則在課堂前提早個多小時到達,在走廊拉琴備課。因為機會得來不易,他們也份外珍惜,每次用完樂器總會自發將之抹乾淨及收藏,甚至會對這件死物說聲再見才離開,如果他們有天份,表現良好,而居住環境又有足夠地方練習的話,基金會更會破例讓他們帶樂器回家練習,「佢哋會攬住瞓覺,或放喺枕頭隔籬,珍而重之。」連導師也說他們「好教」,個個都會用心練習,反觀外面的學生,因為得來太易,根本不重視,有時會教到「嘔血」。
音樂成寄託 抒發情緒開心啲
推動她們做這件事,因為自己也為人母親,不忍埋沒孩子的天份,「小朋友有興趣不等於有天份,但冇興趣,又點發掘天份。」她們的成長背景也促成這件事發生,她們在基層家庭長大,童年時一家五口擠在80呎的木屋生活,和這班孩子很相似,所以有更深感受,龐秋雁說:「我哋都曾經希望有呢樣嗰樣,但以前環境唔容許,既然𠵱家有能力幫人,就想盡力。」雖然家境不佳,但龐倩渝10歲時仍有機會學鋼琴,因為身為藝術家的龐爸爸想女兒有一技之長,更希望她日後可以教琴幫補家計,就是因為有這個難得的學琴的機會,龐倩渝深深體會到音樂對孩子的影響力。
龐倩渝小時候有語言障礙,說話會口吃,所以很自卑,音樂是她宣洩的渠道,彈琴令她變得開朗,慶幸當年有這個機會,豐盛了她之後的人生。當她看着這班孩子,就像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一樣,「我教小朋友音樂,唔係想淨係教『豆豉』(音符),而係希望佢哋有個渠道抒發情緒。」不少學員都有家庭問題,除了住劏房拿綜援,還有些是單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甚至受到家庭暴力對待,「日日屈喺屋企,精神集中面對家庭問題只會唔開心,但學音樂就會有個寄託,可以分散注意力,人都會開心啲。」
衝出深水埗 踏上舞台觀眾喊晒
大部份學員和家人平時甚少離開深水埗區,整天只困在熟悉的社區,所以基金會又不時帶學員去其他地區見識,「試過去文化中心,有小朋友着住人字拖去,因為佢根本唔知係乜嘢地方。」每年還會舉辦一次音樂會,讓孩子嘗試演出的滋味,前年7月更踏上演藝學院舞台,「當孩子企喺廣闊嘅台上,已經雙眼發光,直至看見全院滿座的一刻,更加呆了。」這次演出,為孩子,也為家長,希望他們看到子女的另一面,「父母望住個台,從來冇諗過自己小朋友係咁叻,識得演奏樂器,更可以在台上表演,好記得當晚完場後好多觀眾都喊晒。」
她們說自己所做的,雖然不能協助窮孩子和家人上樓、脫貧,但至少可改變他們的童年,「童年好緊要,一定要建立小朋友嘅自信心,給予肯定同讚賞,我哋希望畀人知道,深水埗唔只得劏房、鴨寮街同黃金電腦商場,其實仲有一班小朋友學緊音樂。」
學生:識到新朋友
阮俊翔(10歲、左)和濮宗儒(9、歲)已在基金會學了兩年中提琴,考音樂試獲得不俗的成績。宗儒說:「就讀的學校本身也有樂器班,但學費要二千多元,太貴了。」所以來這裏學,更在課堂認識了俊翔這位老友記。
家長:女兒變開朗
吳秋月(9歲、左)原本曾在外面學過半年鋼琴,但這裏的導師覺得玩開田徑的她「夠氣」,有天份,所以改學長號。吳媽媽(右)覺得女兒接觸樂器後有很大轉變,以前放學回家後只會躲在床上發呆,毫無目標,現在愛上長號,會很用心練習,還在中心認識了很多朋友,與人溝通有進步,人也變得開朗,母女關係亦有改善,「以前佢成日發脾氣,唔睬人,我成日諗點解同個女相處咁辛苦,𠵱家佢會同我有講有笑,哄我開心,又會同我講老師讚佢,大家多咗話題,相處開心過以前很多。」
記者:黃子配
攝影:徐振國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