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將在今年春天清拆堅尼地城加多近街臨時花園(又稱臨時公園),進行耗資約11億元的除污工程。有團體研究公園內、公園附近地皮的泥土污染物分佈情況,發現公園深層泥土埋有致癌物苯比啶;若貿然進行除污,或影響居民健康,亦憂慮變成另一個社區大白象工程。有學者指,若土地受苯比啶污染,並不適宜人類活動。
發展局最近以堅尼地城舊焚化爐土地埋藏化學物質、公園的土地受污染為由,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展開為期7年的清拆工程,日後興建臨海私人住宅。守護堅城關注組夥同城西關注組,就土木工程署早前發表的除污報告,結合歷史資料,分析鉛和苯比啶兩種污染物的分佈情況,揭示污染物的起源。
學者:除污或令粉塵散播
城西關注組成員、於大學任教並曾研究苯比啶的學者張朝敦指,鉛是一般家居和工業污物,在公園的污染並不嚴重;至於苯比啶是惰性強、不易溶於水的高致癌物,公園內有一個地方受其污染,深約1.5米,園外的土地有埋在地下4.5至9米深的苯比啶。張稱政府一直無解釋公園污染物從何處而來,翻閱舊地圖及文件後,發現公園在50年代填海前是碼頭,當時停泊的船隻主要運送煤油和火水,附近亦有原料儲存倉,料埋在公園的苯比啶由此而來。
張指由於公園前址是海床,若公園要除污,等於要將公園下的泥土全部吸走,工程甚為浩大、極易超支,其間更有機會令苯比啶粉塵化,製造空氣污染,影響市民健康。張續稱,環保署曾指讓污物長留泥土深處,並不會對健康造成風險,顯示現時的環評報告偏頗不公,建議停止清拆公園。
浸大生物學系教授黃煥忠則指,苯比啶是致癌性高、人類需避免接觸的毒物,若公園地下埋有污染物苯比啶,本身就不適宜人類活動。他解釋,污物有機會分解成小分子,移上表層泥土,「越細越容易揮發」,令市民經由空氣吸入。受污染的土地本身就不宜人類活動,「起樓定公園,根本全部都唔適合」;若然未來須除污,工地更須完全密封,確保不會有化學物質洩漏,造成污染。
■記者佘錦洪、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