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母親 夢不清樣子」

「夢到母親 夢不清樣子」

【心理缺失】
「我又夢到我母親的樣子,可是我夢不清母親的樣子!」在甘肅城市長大的義教老師楊洋前往貴州山區當上中文老師半年,想起曾有學生的作文說起母親,指自己連母親的樣子都想不起來,讓她打從心底哭了;亦有小朋友曾經問她,會不會怨恨自己的父母,令她明白到留守兒童心理上的缺失,與物質上缺乏同樣要受到關注。
25歲的楊洋自小在甘肅的城市長大,是家中獨女、掌上明珠,她畢業後當上公務員,但不習慣內地官場規則,毅然辭職到貴州山區當上義教老師。楊洋指山區的條件一開始就把她嚇到:「我沒有來過這麼貧困的地方、沒有走過這樣的山路、沒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剛來時心裏很害怕,直到慢慢發覺孩子需要她,才堅持下去。

楊洋(左)捨棄城市高薪厚職往山區義教,孩子亦把她當成母親。

自小父母不在旁生怨恨

「對於外界排斥,他們沒有安全感,很多時候會自卑,情緒會反覆!」楊洋指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適當的心理照顧,他們長大後,導致不少社會事件。有學生曾問她會不會怨恨自己的父親,她明白這是他們自小爸媽不在身邊而產生的怨恨,設法向學生解釋:「你們父母賺的都是血汗錢,他們把最珍貴的都給了你們。」
曾有一堂作文課自由選擇題目,不少學生都選擇寫「我的父母」,有一個學生在文中稱:「我又夢到我的母親,可是我夢不清楚母親的樣子。」這令楊洋感到心痛,她的其中一個學生楊明香父親於半年前過世,她的母親希望明香讀完小學就輟學往浙江打工。校方覺得明香成績好,幾經說服才讓她繼續讀書;而明香早把楊洋當成母親,在日記寫上:「在我哭的時候她會安慰;在我冷的時候,她會抱我;在她抱我的一瞬間,覺得她就像我的母親。」
■記者黃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