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常匿被窩增心臟病發風險

寒冬常匿被窩
增心臟病發風險

嚴寒天氣是心臟病發作高峰期,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主席蕭粵中醫生表示,感到「心口翳住」如被石頭壓著、氣喘、心跳快、標汗、頭暈等,都可能是心臟病發症狀,不容忽視。在寒冬下,室內空氣不流通、經常躲在被窩內「唔願郁」、太少活動、穿衣不足都會增加病發風險。
記者:梁麗兒

蕭指,天氣寒冷易令血管收縮,要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臟便要大力泵血,變相加重負荷,容易誘發各種心臟病。臨床上冬天的病發個案會增加兩至三成,部分人經急症室入院,做檢查才揭發三條主要冠狀動脈出現不同程度閉塞,情況十分危險。

患者若只是心臟下部分出現血管栓塞,或只會感到類似上腹飽滯、消化不良的症狀,而非典型的心口翳,此時便要留意是否同時有其他如頭暈、標汗等症狀。另外,心口翳住、被壓住的症狀,或會蔓延頸部、膊頭或上肢部位,高危族如「三高」患者、煙民、年紀大者更要提防病發。

在寒冬要護心首要做足保暖功夫,蕭指,身體太凍會加重心臟負擔,故穿衣足夠好重要,尤其由暖的環境到凍的地方,例如外出或早上離開被窩等,要避免因溫差轉變大刺激心臟。當進入有暖氣或溫暖的地方時,要適當除去部分衣服,因為當身體過熱或太焗,便要較多血液通往四肢幫助排汗,影響心臟運作。

即時很冷也不宜整天躲在被窩內,以免血液循環不足,蕭建議在家要保持活動,例如做家務、做伸展操等。不少人會將門窗關上保暖,其實此做法大錯特錯,當室內氧氣量不足時,身體更要大力呼吸及加快心跳,以致心肺負擔增加,反而會間接增加心臟病發風險。市民可用暖包或暖爐保暖,但同時都要開窗,保持空氣流通。

中國人相信飲酒暖身,但西醫認為酒精會加重心臟負擔,令身體散熱,加快失溫,更易引起低溫症。市民想暖身不妨吃熱食、飲暖水或熱茶都可以,高熱量飲品如飲1杯熱朱古力也不錯,但糖尿病患者不宜。

一旦在街上見到有人不適,蕭稱,可了解對方是否清醒,若能進行對答,可查問對方是否心口翳住、曾否患心臟病,身上如有否心臟病藥物如「脷底丸」等,可協助服藥。同時,找合適位置讓對方休息,將緊身衣物如頸巾、皮帶鬆開,避免影響呼吸,然後可再披上外套保暖,召救護人員到場。若患者不太清醒,並無呼吸,可能心臟停頓,要進行心肺復甦或以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