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隊醫隨想:戶外運動與低溫症

運動隊醫隨想:戶外運動與低溫症

在過去一個多星期,不少本地戶外體育活動遇上惡劣天氣,先有上星期的馬拉松比賽遇上大雨,早前的越野賽跑及銀牌足球決賽,亦遇上歷年罕有的寒流侵襲。雖然惡劣天氣不減運動員熱情,但大雨或寒冷天氣下進行戶外運動,能量流失會比平時加倍,令運動員較易出現低溫症。這兩天就有超過50位戶外運動健兒,因患上低溫症而需要送院治療。
香港天氣通常較炎熱,很多人認為戶外運動出現低溫症是匪夷所思。然而,如在下雨和寒冷天氣下,進行水上或高山上的運動,就會大大增加低溫症的可能性。

天冷需加長熱身時間

低溫症是指人體內的核心溫度低於攝氏35度,主要原因是身體長期處於低溫,體內熱能消失得特別快。低溫症早期患者會感到手腳冰冷、面色呈現蒼白、感覺無力及疲倦、腳步不穩,發冷和打顫、甚至出現頭暈、嘔吐等。若體溫持續下降,更可能出現神志迷亂、反應遲鈍、說話含糊不清、身體變得僵硬及抽筋,嚴重者可能會昏迷,甚至死亡。
在寒冷天氣下參加戶外運動,一定要有適當裝備及策略。首先比平日更長時間的熱身運動自不可少,並應考慮在運動前戴上帽子、頸巾和手套等保暖衣物,當然防風、防雨和其他保暖的衣物亦絕不能少。為免體溫迅速流失,應在做好充足的熱身運動及比賽開展後,才把多餘的衣物脫掉。由於下雨會把衣服弄濕,增加出現低溫症風險,所以情況許可的話,應多帶一套衣服以作替換。在高山郊野地方,若發現出現早期低溫症的症狀,應打緊急求救電話求助,同時尋找能避風擋雨的地方休息、多進食高熱量和容易消化食物和飲品,並適時補充水份。切忌飲用含酒精成份的飲品,以免加快身體熱量流失。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