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睇】中環塞車塞到暈廿蚊一次你又肯唔肯

【2D睇】中環塞車塞到暈
廿蚊一次你又肯唔肯

政府正就推行電子道路收費進行公眾諮詢,據運輸署較早前進行的顧問研究顯示,電子道路收費須至少收20至30元才有效,可令交通流量減少一至兩成。而部份私家車及的士乘客會因此轉乘公共交通,令公共交通成為大嬴家。其中估計港鐵每日乘客量會增加28,000人次,勢必令港鐵繁忙時間的擠迫惡化。

記者:麥志榮

運輸及房屋局正就在中環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諮詢公眾,諮詢文件列舉了各類收費模式及技術供公眾選擇。雖然政府今次對收費水平則未有提出任何方案,但其實政府之前已就電子道路收費進行了多次顧問研究,最近一次是2009年完成的「交通擠塞收費運輸模型可行性研究」。

該研究指出,首選是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模式,即在收費區周圍道路設多個收費點,汽車經過便收費。每次收20至30港元,可令收費區交通量減少一至兩成。研究又認為的士不可豁免,至少需收半價,否則私家車司機都會改搭的士逃避收費。

研究指出,不想付費的司機都會改乘公共交通,其中的士乘客更大部份會改乘其他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的整體每日乘客量會上升46,000人次,其中港鐵會上升28,000人次,專營巴士會上升17,000人次。

研究估計,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成本為10至15億元,包括在路邊裝設收費系統,及為汽車加裝繳費儀器。系統可外判給私人機構負責營運及收費。研究又建議可將電子道路收費擴展至其他塞車地區,除中環、灣仔、銅鑼灣,可考慮尖沙嘴,及在通往海底隧道的道路設收費點,舒緩過海交通擠塞。長遠可考慮全港道路都實施收費,代替首次登記稅,讓更多人可擁有車輛。

汽車會發言人江日雄表示,政府應待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後,檢討中環交通是否有改善,才決定推行電子道路收費。但若日後真的要收費,收費水平必須夠高才有效,「如果只收10蚊,去得中環嘅車根本唔會在意」。至於用全港道路收費來代替首次登記稅的構想,相信爭議會極大,行政成本亦太高,很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