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又增加了一個新鉛水屋苑──煥然壹居,很多香港市民或許會覺得焊料已經改用不含鉛的,為甚麼食水仍然受到影響?這些市民可能對水務署的鉛水事件調查報告相當有信心,我曾花時間分析報告,提出一些問題去信水務署,可是至今仍未收到一個完善的回覆(水務署只是提供鉛水調查報告的網頁連結給我),至於怎樣處理供水系統中有鉛釋出的銅合金部件,水務署則是避而不談。
水務署一直推說食水中的鉛是由焊料釋出,更做了同位素測試去證實,可是我一直都覺得疑點重重。疑點一:水務署的調查報告顯示幾乎所有在供水系統中的銅合金部件都未能通過重金屬遷移測試,大部份結果都不合格。根據歐美澳的測試標準,這些部件根本不適合安裝在供水系統中。疑點二:水務署並沒有在調查報告說明抽取水樣辦進行同位素比率測試的方法。根據美國猶他州法院出的一份有關同位素測試的文件:抽取樣辦的方法會直接影響測試結果,而水務署正正沒有公佈抽取樣辦方法。水務署的透明度一直這麼低,難怪我們不信任。
水務署及很多相關的政府部門一直都以「認知不足」為藉口,去推卸所有責任,仿似告訴香港人:我們是活該,誰叫水務署「認知不足」,連林鄭司長都同意水務署不需要為食水含鉛負責任!
其實,物料成份會影響食水水質是否新發現?只要稍為做一做Google search就可以發現,在1988年,歐盟的食水安全指令及美國環保署的指引,都已經很清楚說明物料的成份對水質有直接影響。所以早在1998年,歐美已經開始立法監管用在供水系統的物料,包括金屬、塑膠、塗層等,細微的如一個矽膠封口環也受到食水安全法規管。如果進一步找資料,會發現不單止歐美在監管供水系統中的物料,澳洲、新西蘭、日本及新加坡同樣有很清晰的測試方法、條例去監管整個供水系統中的物料。只有香港政府落後了其他國家近二十年,繼續安於停留在「認知不足」的階段。
資助本地大學參與歐美科研
梁特首整天都提創科,其實改善供水系統的物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創科項目。歐美政府為了減少開支、重複研究及共享科研成果,美國的食水安全科研項目用了德國的測試金屬物料標準(DIN 15664-1),去研究無鉛銅合金(鉛雜質低於0.25%),從中更比較了傳統的含鉛銅合金及無鉛銅合金的功能、與不同成份食水接觸的長期影響、重金屬釋出量等,結果發現無鉛銅合金更耐用和不會釋出過量的重金屬。歐盟方面就負責物料與細菌滋生的研究,希望減少爆發疾病的機會。
歐美的這項研究需要用大約五年去完成,當中有多位科學家及三十四間大學參與,經費需八百九十萬歐元,令我更質疑創科局為甚麼一年的開支已經高達六億七千萬港元?如果香港政府真的想發展創新科技,而又有心想改善食水品質,我認為香港政府可以鼓勵及資助本地大學參與歐美的科研、展開食水安全法的草案、遵守承諾去發展本地測試及認證和鼓勵業界提高生產技術(例如業界可以生產安全的物料,可以出口去其他國家,如歐美、澳紐及新加坡等,開拓新市場),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安心飲水。
李妙梨
「前線科技人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