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過了還不夠一個月,香港在多個方面屢創新低,除了恒生指數,還有零票議員們的差劣表現:一個是發表「有人坐洗頭艇返大陸嫖妓論」的金融界議員吳亮星,另一個是發表保險界選民增至9萬人就是搞直選的保險界議員陳健波。
專業團體包括保險起動、精算思政和思言財雋,聯同陳方安生主持的香港2020,早前發佈了關於保險界、金融界和金融服務界三個功能組別,擴大選民基礎的建議,要求在選民中由純粹公司票加入個人票,以增加選舉的代表性。但陳健波回應指,建議不可行,這個方案令保險界選民增至逾9萬人,已等同在功能界別搞直選。
陳健波的評論,顯示出他既缺乏常識,也無心為保險業界從業員爭取權益。首先,9萬功能組別選民就等於直選之說,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保險起動和精算思政的本意,從來就是爭取廢除功能組別這種既不合理、又無代表性的、歷史遺留下的畸胎。只是2016的立法會選舉制度中功能組別仍然存在,我們就退而求其次,建議擴大選民基礎。
我們清楚知道這不算直選。不然的話,難道會計界功能組別會因為所有會計師都是選民,於是會計界便是在功能組別搞直選?那按照陳健波的邏輯,是不是要把會計界改成每間會計師樓才有一張公司票、醫學界改成醫管局加醫院和醫療集團的一間公司一張公司票,才算是「真正的功能組別」選舉?至於教育界功能組別的選民人數,更是超過9萬!那陳健波甚麼時候會在立法會中提出動議,撥亂反正,把教育界改為每間學校投一票的「公司票」?
關於當選票數多寡的問題,稍有常識的都會知道,有9萬選民,不需要有9萬票才能當選。要是保險界選舉改成個人票,除了陳健波或許會在2016年尋求連任之外,因為選舉變得更公平和更有代表性,一定會有其他有能之士參選。即使投票率超過一半,勝出當選的也可能只拿到兩三萬票。至於地區直選議員,事實上是面對幾十萬選民,只是因為多議席單票制,才導致有些議員兩三萬票就能當選。
經營者已有財雄勢大組織代表
其二,陳健波所謂從業員不會「從經營者的角度考慮議題」的言論,這正正點出現有公司票的荒謬。公司老闆們已經有行業組織,如保險業聯會,去為他們發聲;本地公司有商會代表,而外國公司更有其所屬國家的商會和駐港領事去保護其利益。政府和議員要知道經營者的意見,根本就有現成的、財雄勢大的組織架構去影響政府決策,何勞功能組別議員去為他們擔憂?難道陳健波覺得保險業聯會表現不好?
我們關於擴大功能組別選民基礎的提議,正正是因為公司老闆的聲音已經有充足的渠道去反映,而從業員的意見卻一直被業界議員所忽視。陳健波只會重複強調老闆們的利益,豈不令萬千保險界從業員心冷?
其三,陳健波建議把公司票改為公司老闆控制為主的董事票,已經證實是「兩頭唔到岸」的和稀泥建議;不單止在業界從業員中沒有支持,政府和建制也冷淡對待。這豈不正正反映陳零票議員無能力提出保障業界從業員利益的可行建議?
說到陳健波不贊成保險業「獨自改革」就更荒謬了,在同一個發佈會中,思言財雋就已經提出就金融界和金融服務界的改革。明明有其他兩個界別的建議同時提出來,怎能說成是保險界獨自改革?
退一萬步講,即使是保險界獨自去改革吧。既然是應該做的改革,為甚麼保險界就不能先做?是不是要等所有界別一起改革才能做?我想問建制派議員,是不是在「等埋發叔」事件之後,所有事情都要「等埋所有人」才一起做?
陳健波要不是在裝儍、混淆視聽,就是理解能力有問題。不管是那一樣,都不是保險從業員代表應有的表現。各位保險從業員,各位精算師,你們真的甘心讓這樣的議員代表你嗎?
陳清泉
精算思政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