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安息 - 莫樹錦

醫然一笑:安息 - 莫樹錦

深黃塵土陽光下舞動飛揚,本來晴朗藍天頓然顯得憂暗,仵工繼續無情地掘起黃土,完好墳墓早已出現大洞,過不多時,深黑棺木浮現眼前,圍觀家人緊張地互握雙手,久別3年的母親很快便要重現,雖難以想像母親儀容但事實上心裏有數,最不想面對的一刻很快便要來臨。
棺木比想像堅固,仵工花上很大氣力才能拔掉鐵釘,棺蓋慢慢被移開時一陣霉氣迎面而來,有些家人恐懼中不禁閉起雙眼,也有哀傷家人流着淚見到母親骨骸穿着腐爛碎花裙,更覺詭秘是一雙腿骨仍穿着未破爛的黑絲襪,他們記憶中母親那慈祥面容今天竟化作恐怖片中的腐屍,這殘忍的經歷原可避免,只是他們再也負擔不起昂貴租金,母親才會遭受「逼遷」之苦,從墳墓掘移到Ossuary(屍骨罐子)有點像從豪宅移遷到劏房,感覺難受之處可想而知。
希臘不單財政短缺,墓地也極缺乏,原因是希臘東正教相信肉體是靈魂殿堂,人死後要全屍埋葬地下好讓將來復活身體跟靈魂再次重聚,當每個死去的人都要求一塊土地時,人口綢密的城市很快便遇上「墳」滿之患。希臘政府曾在2006年提出容許火葬方案,但遭到權高的東正教會極力反對,至今仍未通過法案。希臘人若想要火化便要把屍首移到鄰近Bulgaria(保加利亞),事後再把骨灰偷運回國。
由於墓地短缺,一般人根本沒有經濟能力擁有,那麼便只好租用政府墓地3年,屆時希望屍體已化成白骨便被搬到體積小的Ossuary以便集體儲存,如家人經濟許可便會繼續租用墓地,若不,便要面對開墳痛苦經歷。
曾幾何時中國人也有相似信念,死後必要有葬身之地,惟到近代中國人才開始接受火葬,不論東西方,對家人來說死者的安息最為重要,而意念中的安息卻深受信仰影響,例如信基督教者便希望死者接受洗禮才能安息主懷,而信佛教者則視死亡為往生,火葬土葬並不重要,安息是離苦得樂往進佛國淨土。
東正教的信念令到希臘墓地短缺,家人亦要面對開墳苦楚,看來一點也不安息。其實人活着不應是為來生作預備,活在今生只應為今生而活,做好要做的,愛盡要愛的,離開時可以無牽無掛,灑脫地為所愛的人留下美麗回憶,無遺憾地上路,這便是安息。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