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鬼書生多別字。因肝內膽管的結石所引起的膽管發炎,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原發性膽管炎(Primary Cholangitis)、復發性化膽管炎(Recurrent Pyogenic Cholangitis)、肝內結石(Hepatolithiasis)、東方膽管肝炎(Oriental Cholangio-hepatis)都是同一種病。
此病與細菌感染有密切的關係。我的良師益友梁永昌教授曾把從膽管內取出的石頭,放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石頭內密密麻麻都是細菌。
正常的膽管內的壓力約與10公分水柱相等。膽管被石頭堵塞了,膽管內的壓力就會增加。壓力達到20、30公分水柱,膽內的物質就會經由肝內的微絲血管倒灌入血。細菌進入血液,就會引起敗血病,高燒、休克、昏迷接踵而來。抗生素難以滲進高壓的膽管,若果膽管的梗塞不獲紓緩,就得馬上施手術為膽管減壓,才能救回患者的生命。
未有內鏡手術的年代,外科醫生經常要為危急的膽管炎病人做膽管探查手術。切開膽管時,化成為膿狀的膽汁如噴泉般湧出。為已有嚴重感染、血中毒、休克的病人施急診手術是背城借一,併發症及死亡率都極高。
80年代時引入了內窺鏡手術,可以借助十二指腸鏡把鼻膽管放入膽管引流減壓。內鏡手術避免了在危重病患者施全麻及剖腹,比傳統的膽管探查術優勝得多。在引入這新方法的初期,外科界的叔父輩們都不大相信一條幼幼的鼻膽管能勝任減壓的重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才證實鼻膽管引流確實有效。現在鼻膽管引流已取代了傳統的剖腹手術,成為搶救急性化膿膽管炎病者的首選手段。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