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舊年去首爾duty visit,在江南區公共住宅「牛眠社區」留宿,表示過去提出八年蓋五萬戶公住宅是「夢到的政策」,印證台灣公共住宅少得可憐的事實。
剛過去的總統大選,三位候選人均提出住房政策。民進黨蔡英文提出八年建20萬社會住宅,以市價三至五成出租給年輕人;國民黨智庫提出類似新加坡組屋的公民住宅,以市價三至四成的價格賣給國民,亦針對弱勢與青年人提供租金津貼;親民黨宋楚瑜主張透過都更(即香港的市區重建),將會在地震倒塌的房子換成穩固的新房子,新建住宅也要撥出十分一作為社會住宅。
台灣的土地都是私有制(有別於香港的租賃制度)。目前台灣有85萬戶空置房屋,社會住宅需求量接近33萬戶,台北市房價每坪(約35.58平方呎)起碼100萬台幣,一間套房盛惠千餘萬台幣,這是需求分配不當,還是有心人炒賣房子令大眾無法安居?提高地價稅或房屋稅能否令屋主釋放空屋予人居住?值得深思。
相比台灣,香港自1950年代興建公屋,麥理浩任港督時更提出十年建屋計劃,令近百萬港人得以安居。梁振英競選時曾承諾「確保家庭申請者及35歲以上『非長者1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同為三年;並縮短35歲以下『非長者1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這個目標如今已成南柯一夢。
台灣的土地和社會問題遠比香港複雜,蔡英文的居住正義主張能否「說到做到」,時間會給大家答案。
地產小子
http://propertykids.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