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就小三TSA有新建議,今年的試卷會改良,50間學校試考,其餘學校不用考,以後發展再討論。驟耳聽來,似乎不錯。家長應該收貨嗎?
可以想像,改良的試卷,會棄用刁鑽的試題,改變中文科幾個答案差不多的毛病,題目會顯淺得很,保證令各方滿意。如是者,明年便可在全港繼續推行,一切如常。
那麼,整個TSA爭議便可平息嗎?
我們首先要問,為什麼小三學生要考這個「全港性系統評估」。雖然教育局堅稱這叫評估,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公開試。教育局說,TSA成績可反映學生的「基本能力」,官員掌握這些數據,便可了解一間學校做得怎樣,再回饋學校。
我覺得奇,學生做得怎樣,老師最清楚,幹嗎要外來官員指點。後來我稍為了解,明白了,教育局不相信學校有自我提升能力,一定要官員在旁「捽數」。學生成績,就是校長老師要交的「數」。教育局有全港TSA數據在手,才能有力地督促成績不濟的學校。
問題是,你要知道哪些學校做得不好,可用其他幾百種方法,何解要學生辛苦操練應付公開試,才反映成績呢?這個代價會不會太大?
一間小學的成績,在升中派位已經呈現,何苦再推前至小三,要八歲小孩受苦?學業成績成為衡量一間學校的單一標準,令本來已經功利的教育制度,更加扭曲,單就這一點,已不應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