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舖的招紙除了反映樓市外,還帶着無限創意,甚麼「窮人恩物」、「來吧我什麼都應承」、「收租好過打劫」等等,均吸引途人駐足觀看,但效果並不彰顯,始終有冇筍盤較為實際,老套啲講這些僅是花招,最後還是看機會成本。
股市不濟,越買越跌,今日低位變成明日高位。始終一般散戶都是諗住小注博餐茶,但最終不少變股蟹,輸了餐鮑魚餐,不是味兒。賭仔性格,會加大注碼博返本,好多結局也事與願違。物業則因為成本高,不可以每天溝貨,但由於屬實物投資,自用可以變收租、短線變長線,只要你買入價富有競爭力,隨時可以買到個抗跌低位。
記得有兩位投資大王,每逢低位便會入市,入市非一件半件,而是大舉入貨,當中硬道理便是趁低吸納、買樓看長線,這類非絕世秘笈,當人人看淡時便是入市時機。
所講的是剛做爺爺的玩具大王旭日集團蔡志明,早於金融風暴前後買入多項豪宅如九肚山寶松苑和銅鑼灣2000年廣場,呎價仲低過建築費,當然這與對手要錢不要貨有關,還要自己擁有充足現金。每逢低潮比人勇敢外,其實買入之後還要裝身和改裝,為物業增值才享受到最佳成果。
另一位更是舖壇老手鄧成波,這位年近80歲的長者,最近見他精神不俗、思路清晰,在多年前不沾舖市,專攻工廈活化和其他可以增值的物業投資組合,而事實上效果更佳,經改造或砌好租戶組合後價值三級跳。現時把部份交由家族第二代成員營運其他生意,錢生錢。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