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連場的美國大選(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好戲連場的美國大選
(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踏入二○一六年,又是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年。民主、共和兩黨接近半年的馬拉松式初選將會於兩周內揭幕。今年選舉未到十一月經已火花連場,而且一反歷屆選舉模式,單以特朗普和桑德斯的崛起,足教人引頸以待。
打從一開始,希拉莉便憑昔日第一夫人及國務卿的知名度,成為民主黨理所當然的總統候選人。副總統拜登宣佈不角逐後,希拉莉更滿以為穩操勝券,然而東北小州佛蒙特的參議員桑德斯以民主社會主義者形象參選,與形象建制的希拉莉形成強烈對比,頓時成為全國進步左翼的力捧對象。
桑德斯政綱主要為四點:全民醫保、大學學費全免、加強對華爾街管制、改革選舉捐款制度。他對國內日益加劇的貧富懸殊、華爾街的貪婪深痛惡絕,指上台後將會把所有大銀行拆骨,重新引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個法案在一九三三年華爾街股災後引入,禁止投資銀行挪用商業銀行的存款,加強對證券業管制,卻在一九九九年克林頓擔任總統時取消。
有指在克林頓取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後,希拉莉翌年競選參議員收到大銀行的大筆捐款。而是次選舉,希拉莉的大企業捐款者又不乏大銀行,反而桑德斯一開始便拒絕任何企業捐助,大部份捐款來自工會、個人或家庭,其小額捐款所得更打破美國選舉史的紀錄。桑德斯呼籲發動一場全民參與的政治革命,從體制外向政府與國會施壓,矢志改變財閥多年來於選舉中收買政客的金權交易。
桑德斯於過去數月民調已不斷追近希拉莉,更在兩個將率先舉行初選的州分表現突出,在愛荷華州落後希拉莉不及五個百分點,在新罕布什爾則拋離希拉莉十多個百分點。由於桑德斯更吸引年輕人及獨立選民支持,民調顯示其比希拉莉更能以大比數於大選中擊敗共和黨的特朗普。桑德斯也從以往被邊緣化,到今天漸獲傳媒正視。

兩極崛起反映選民對現狀不滿

另一邊廂,共和黨形勢更加戲劇化。本來因其父兄被視為大熱的杰布布殊在民調中長期落後,已經是明日黃花。有趣的是保守的布殊已經是眾多候選人中最主流的一個。紐約富豪特朗普憑着其口沒遮攔的一張臭口,大肆發表排外反移民、對其他候選人的人身攻擊,反而成為大熱。
共和黨中本有有力挑戰特朗普者,如基督教極端保守派政治素人、神經外科醫生卡森,現在又有外交鷹派的德州參議員克魯茲,後者於愛荷華州更緊貼特朗普,但特朗普每以出位言論博得傳媒焦點,勢頭上旁人仍然望塵莫及。臨近初選,特朗普得到○八年夥拍麥凱恩參選副總統的前阿拉斯加州長佩琳表態支持。佩琳以其愚蠢形象深入民心,亦為茶黨運動的旗手,與特朗普簡直是一拍即合,進一步穩固反建制民粹右翼的支持。至於佩琳會否再次成為副總統候選人,則言之過早。
不過,特朗普屢屢發表仇恨言論不僅令不少美國人反感,亦成為國際笑柄。英國網民便聯署要求國會禁止特朗普入境,英國國會議員對特朗普亦極盡嘲諷之能事。若然特朗普取得共和黨提名,以其在自由派及中間選民的不受歡迎程度,也可能會吸引大批平時不投票的選民出來投票,令形勢更一面倒。
傳統政治智慧告訴我們,民主選舉總會令兩黨趨中,兩大黨漸向中間靠攏。台灣過往每以悲情牌打選戰,省籍對立嚴重,到今天蔡英文和朱立倫都強調維持現狀的溫和主張,稍為偏統的洪秀柱者,都因憂慮會拖累選情而急被換走。反而,美國長期兩黨獨大,民主共和兩黨皆受財閥圈養,立場早已面目模糊。這次總統大選一反以往形式,有鮮明左右兩翼立場的桑德斯及特朗普都形勢大好,正是選民對長期代議民主下滋生議會建制的反彈。正如日前英國工黨報告發現,去年文立彬輸掉大選並不是走得太左,而是走得不夠左而致。工黨及後選出老左派科爾賓擔任黨魁,正正反映大西洋兩岸選民的近似心態。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