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初港幣滙率一直處於強方保證線狀態,從1月7日起,港滙突然急瀉,港幣一連數天出現大幅貶值,港幣被狙擊之說再次不脛而走。雖說港幣和美元掛鈎,聯繫滙率制度看似牢不可破,港元兌美元滙率在7.75至7.85之間波動,也屬於正常市場行動。但今次港幣貶值的速度之快,卻前所未見,因為聯繫滙率制度的總波幅區間才1.28%,但近日貶值幅度已接近1%。
恐怖情緒正面蔓延,紛紛討論倘若港府今次能否擊退炒家。翻看1997年的歷史,港府擊退大鱷,除了要將功勞歸於曾蔭權、任志剛、許仕仁三人,在當年總共動用逾千億元儲備購入大量藍籌股及期指好倉合約,還有很重要天時地理配合:俄羅斯金融危機、馬來西亞外滙管制,間接令外圍的對沖基金後欄起火,讓衝擊港元的炒家損手離場。
1998年8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有見歐羅將於1999年面世,屆時德國、希臘、意大利、丹麥債券息差將會收緊,於是大量購入希臘、意大利、丹麥債券,同時沽空德國債券,期望藉着對沖交易獲利。
但LTCM沒料到1998年8月17日,遇上金融危機的俄羅斯,突然把盧布貶值,並停止國債交易,引起國際恐慌,投資者紛紛撤出新興或較落後的市場,轉為持有風險較低的美債和德債。結果德債價格上漲,意債則價格下跌,LTCM面對兩頭虧損。
撈貨要跌穿「萬八層地獄」
有報道指當年LTCM的槓桿比率達568倍,而最後LTCM在不足四個月間嚴重虧損,更傳出瀕臨破產的消息,引發向LTCM借貸的銀行、與之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金融機構、LTCM的交易對象,均蒙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繼而也觸發銀行收緊對沖基金的信貸。面對投資環境不明朗、市場資金嚴重緊縮,自9月下旬市場出現大規模平倉潮,炒家終於撤出香港市場。
對比今天,政府雖在派定心丸,說香港有逾3,500億美元的外滙儲備,佔GDP的比重高達113%,放諸全球也屬高位(中國大陸為GDP的38%,新加坡為GDP的85%),而香港外滙儲備是基礎貨幣的1.7倍,但與上次不同的是,香港已回歸18年,除了中國,本欄暫時未見有其他國家會充當「爛頭卒」,拖着炒家後腳。
根據彭博統計,截至周三竟有近六成半公司創52創新低,錄得自2008年10月以來最差的表現。身邊不少人也在唱淡,有精於江恩理論的基金朋友分析,形容今次股市是熊三底,先見18400點,技術反彈回穩,再插至16000至17000點之間爭持,建議投資者待至恒指跌穿「萬八層地獄」才撈貨。回歸18年,阿爺「益」香港太多,CEPA、滬港通、一帶一路無疑是「機遇」,但也造成劣幣驅逐良幣,香港與中國已逐漸形成唇寒齒亡的關係,看來最終只會攬炒。
十一少
https://www.facebook.com/11mister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