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搵食地圖】
聽過漁灣邨嗎?她是位於柴灣與小西灣之間的一個屋邨,四棟樓、一個公園、一個開放式街市加兩條直街,幾乎是她的全部。不近港鐵站,未受市區急速發展影響,時間就這樣定格在建邨時的1977年。這裏,可找到鐵皮報紙檔、四層樓高的大樹,在公園閒坐的老人和東奔西跑玩耍的小孩子。事物總是環環相扣的,這裏的食物也有一股老味,不論是幾十年老字號,或是新餐廳的新菜式,總是堅持以老一輩一心求好的精神作賣點,默默守候知音人。
叉燒匠人 鮮肉製半肥瘦燶邊
一位前輩曾跟初入行的小記講過:「在柴灣工作,一定要試新桂香的叉燒,謹記說明要半肥瘦燶邊,他們未必會應你所求,但點了也無妨。」邨外人總是聞風而來,更有從外國回流的客人。只是叉燒,為甚麼要特地前來購買,實情是,每逢黃昏店門便出現人龍,當中大部份是居民,隔三間舖位的燒味店卻水盡鵝飛。把問題投向新桂香燒臘老闆陳鏡文,他微笑答道:「別人用冰鮮豬肉,我用新鮮的;別人預先烤好,我一天出爐四次;別人怕烤太燶,我烤到每條叉燒都有燶邊。這裏最肥的叉燒有九成是肥膏,也有捧場客,50年來都是這樣做。」
蜜糖不斷隨叉燒流下,從一條流到另一條,像一幅肉汁的瀑布,畫面誘人,吃起來更震撼。叉燒甜中帶鹹,有點黏牙,伴隨絲絲肉紋,可確切感受肉的質感。老闆把成本、時間和健康潮流統統不顧,專心一致呈現出理想的叉燒,以匠人的心態製作,那有不好吃之理,多少形容詞也顯得有點濫情,即使售價比別人高,依然有大量捧場客,就是對他的最高讚美。
新奇碟頭餸三文治
故事是這樣的,跟其他茶餐廳一樣,這裏多年靠賣碟頭飯維持生意,某天老闆娘發現營業額年年遞減,想以新菜式刺激銷售,竟把點心加進菜牌,茶餐廳兼賣點心,結果不言而喻。「後來店主與廚師認真檢討,覺得碟頭飯才是餐廳的靈魂,一切該從它出發。」金成茶餐廳樓面楊永清說。當時最受歡迎的是土魷馬蹄肉餅飯,這道家常而美味的菜式,無人不愛,他們忽發奇想把它作為三文治餡料,為保持麵包乾爽,把蒸改為煎,盡量去掉水份,結果菜式一出瞬即大賣,店子得以起死回生。往後還有肉丁蛋治和煙鴨胸蛋治,蛋治額外加入餡料,味道固然更豐富,但它最出色的地方,莫過於那豐盈的賣相,麵包的厚度幾乎被餡料比下去,加上烘得金黃的麵包,單看已引起食慾。就像碟頭飯,往往配料會把白飯重重覆蓋,或紅橙綠黃混在其中,加上款式百變,是吃不厭的金科玉律。
扒餐大大碟意粉彈牙
人們總為吃甚麼午餐而煩惱,要麼不美味,要麼太貴,若你工作地點附近有一間好餐廳,想必會減輕不少煩惱,漁灣邨的熟食中心內,便有一間午餐飯堂。意粉是眾多套餐中最受歡迎,賣點即叫即炒,賣相看似不甚吸引,吃過後,在高級餐廳吃到的彈牙、香草香味和鮮味,統統都品嚐得到。「街坊生意不可能像高級餐廳般講究擺盤,上碟時放得漂漂亮亮,但至少在用料上如白酒、香草和忌廉不能馬虎,雖說午餐吃得匆忙,但其實客人心裏有要求。」澳門大排檔經理關瞻銘說。
打開餐牌,16種炒意粉花多眼亂,最受歡迎的有欖油白酒蜆肉意粉和香草海鮮忌廉意粉,一大碟配料不少,連蜆肉都是用新鮮的;扒餐是第二熱門,像老牌西餐廳,未吃份量已叫人滿足,還未計那份舊情懷。
記者:蘇健進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