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民在農曆新年大魚大肉,小心痛風症發作。有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本港痛風病人有上升及年輕化趨勢,主要與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嗜飲酒食肉有關,故痛風又被稱為「富貴病」,臨床上最年輕患者只有10多歲。提醒市民日常少吃高嘌呤食物如豬肝、豆苗及乾貝等,並少飲啤酒、多飲水作預防。
記者:梁麗兒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李家榮表示,全球痛風症患者均呈上升趨勢,包括英國、美國、台灣及內地青島。其中英國2012年的痛風症患者比1997年增加60%。臨床上痛風求診病人也增加,患者年輕至10多歲人士,包括因本身疾病、飲食差及肥胖等多種因素致病。農曆年假後為求診高𥧌,不少人因大魚大肉、飲酒狂歡出事。
痛風元凶歸咎高嘌呤飲食及遺傳因素。嘌呤為身體所需胺基酸,食物也帶不同含量嘌呤。正常身體會經過新陳代謝,將飲食吸收的嘌呤轉化成尿酸,然後多經尿液排出體外。但部份人未能正常排走尿酸,當尿酸積聚,就變成結晶並沉積在關節,引起發炎疼痛。病發常見於容易退化的關節上,近一半人首次發病在腳趾公關節,引致紅、腫、痛等症狀,部份人甚至痛到行唔到,即痛風關節炎病發。
少吃高嘌呤食物
平日愛大魚大肉及飲酒,尤其吃很多高嘌呤食物,如香菇、蘆筍、豬肝、蠔、乾貝及啤酒等,都可誘發痛風症。另外,遺傳因素如父母患痛風,子女患病風險也較高。台灣原住民每6人有1人患病,也被指與遺傳有關。痛風發作不但可致關節炎,還可令腎小管有痛風結晶,造成腎組織發炎;或令腎功能減退。同時痛風可增加高血壓及心臟病風險。
要預防痛風,應少吃高嘌呤食物及少飲酒,好好控制體重。肥胖會降低身體排尿酸功能,故肥人較易患痛風症。足夠飲水即每日飲夠8杯水也幫助排尿帶走尿酸。
痛風症患者並非一刀切戒肉戒海鮮,仍可適量食用,關鍵在於掌握飲食策略,按各食物嘌呤含量而作選擇。平日避免吃高嘌呤食物,一旦發作,首兩星期只能吃低嘌呤食物。病情穩定可吃中嘌呤及低嘌呤食物。
患者宜避免打邊爐,不宜飲湯底,少食肉及不吃高嘌呤食物。使用獨立爐有助揀選合適食物。老火湯多用肉類、豬骨熬製,嘌呤含量偏高不宜飲用。患者應避免飲酒,尤其嘌呤較高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