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自主需要經濟自主(中大教務會學生成員 張秀賢) - 張秀賢

政治自主需要經濟自主
(中大教務會學生成員 張秀賢) - 張秀賢

台灣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早已料到,差距之大為歷年之最。即使如此,蔡英文上任後還需要面對非常難處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高票數亦反映民眾相當高的施政期望,但蔡此時面對的困難遠比馬英九在八年前奪取高票的時候為大,至少2008年台灣的經濟自主度比2016年為高,變相政府有較高的政治議價能力。可惜過去八年,國民黨耗費台灣大量光陰,經濟表現遜色,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一一落實後,經濟發展逐漸靠攏中國大陸,中國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令台灣無法減少大陸對其造成的影響。
時至今天,台灣的經濟政策仍處於兩難之中,ECFA與TPP在台灣實行必定引起更大爭議,尤其對於台灣的農業、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衝擊。現時台灣經濟雖有自家的品牌和產業,但對台灣經濟的提振作用未如理想,而製造業亦多將貨品銷售至中國大陸,非常依靠大陸市場。黃安舉報藝人的連串風波,亦凸顯台灣人礙於中國大陸的工作,令他們不敢表達鮮明的政治立場,以免遭受事業上的封殺。即使是現時民進黨上台,如他們沒有提出促進經濟自主的政策,政治方面亦無法達成真正自主,兩岸問題亦將備受中國大陸的牽制。
這樣的政經脈絡放到香港亦相當適合。自1997年以來,香港經濟逐漸依靠中國大陸,香港失去了原先的經濟自主能力。昔日的旅遊業客源是來自世界各地,但今時今日的旅客來源大部份來自中國大陸的自由行,不少更是短期、即日來回、從事走私的低端消費客群,香港大部份階層享受不到其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利益,日常生活反遭受這些人的影響。另外,香港過往亦有其農業產品出產,在市場售賣,但今天因為各種土地發展計劃,犧牲本地農業的發展,令本地食品供應與自給自足的狀況越走越遠。香港假如在資源、經濟產業、基本生活需要上處處依靠中國大陸,雨傘運動時強調的「命運自主」將更難實現。
現時台灣雖然經濟向中國大陸傾斜好一段時間,但他們仍然有機會抽身出來,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產業和確保其境內自給自足,香港卻沒有如台灣的這種先天優勢。然而,香港人在思考2047的問題,思考政治自主、前途方向之際,更需要照顧到未來經濟自主的可能性。前途問題並非單單議會路線或社會運動路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更需要文化路線、經濟路線的配合,才有機會在這場港中博弈之中佔上風。台灣選舉已經過去了一段日子,加上看見台灣過去和未來的狀況,作為香港人,我們又從中學到了甚麼,未來又可以做甚麼呢?

張秀賢
中大教務會學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