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生的罷課正式開始,抗爭行動陸續有來。今次罷課並非由學生會領導,而是由學生組成的罷課大會決策,並推舉十五人組成罷委會,執行有關決策。換言之,每個港大生都可在罷課大會上提出建議,謀劃抗爭方向。筆者特此提出幾點意見給港大人參考。
首先,罷課是不合作的抗爭手段,旨在癱瘓大學的運作,向當權者表達不滿,並且透過道德感召,使更多人加入不合作抗爭。不過,根據過往的經驗,罷課成效極低,一來是學生的現實主義作祟,不願意罷課;二來,即使是不滿政府的學生,眼見參與罷課的人數少之又少,不能癱瘓大學運作,索性不參與罷課。
罷課須與罷教聯合行動,方可真正癱瘓大學的運作。然而,即使在梁振英「大石壓死蟹」的打壓下,教授們仍然不願意反抗。罷教可能會影響眾教授的前程,但既為知識分子,請在港大存亡時刻站出來,以罷教表示對政權的不滿。難道真的要學生在眾教授面前絕食才肯啟動罷教嗎?
透過公投成立臨時管治機構
昨天有港大教授指,現時並非罷課時機,也未在校內凝聚共識,罷課行動或未能有罷教配合。這反映學者始終是迂腐的,要罷教就應馬上罷教,講時機,一早就錯過了,為甚麼還要諸多藉口?
雨傘運動告訴我們,抗爭的爆發點並非依靠一個完全的共識,而是靠敢於抗爭的關鍵少數,通過行動,形成道德感召,令大量抗爭者加入。若然要在校內不斷搞商討日及宣傳罷課,才肯發起罷課、罷教,民氣可能就此消散,李國章的主席位置已經穩如泰山。
其次,不少意見認為,要徹底解決現時的問題,就要推動修改現行的《大學條例》。因此,罷委會的四項訴求沒有一項直接針對李國章,其理據是:訴求對象為李國章,沒理由在他否定訴求前,就加入要求李國章下台的訴求。這話有一定道理,但反過來說,就是肯定了李國章擔任校委會主席的合法性。
其實,修改《大學條例》漫漫長路,遠水不能救近火。要梁振英提出議案取消特首的必然校監地位,及議案得到過半數的立法會議員支持,相比要李國章下台,難度大得多。而且,我們不必對李國章有任何期望,即使他答應了訴求,也可以是拖延戰術,反而給他在港大校委會繼續存在的理由。
正如馮敬恩所言,罷課不能將成本加在李國章身上,要撼動李國章,必須以更激烈的抗爭手段。如有持續的衝擊校委會行動,加上罷課、罷教,就會為李國章帶來很大的壓力,足以逼他下台。
其三,在李國章下台後,比較妥當的抗爭目標是解散校委會,然後成立臨時港大最高權力管治機關,可以透過公投由教職員、學生、校友代表組成。臨時港大最高權力管治機關的代表性,乃來自教職員、學生、校友的投票授權。
幾個月來,港大學生及校友的公投並非無用,高投票率說明港大學生及校友樂意透過公投參與港大事務,大可使用。更重要的是,臨時港大最高權力管治機關可成為日後修例及恢復港大校委會時的重要參考,使港大校委會由政商管治邁向師生共治。
在梁振英打壓下,港大抗爭之路荊棘滿途,不過正如港大罷課宣言所說,我們此刻需要的,不是社會上四處散佈的現實主義和悲觀氣氛,而是一種純粹的理想主義、一顆求變的決心與一股實踐的勇氣。
陳雅明
《學苑》前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