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四日,中共人民網報道:「今天是二零一六年第一個交易日,滬、深股市大跌,並觸發了熔斷機制。」他們又用方塊字寫英文了。
中文向來只有「制度」一詞,沒有什麼「機制」。所謂「機制」,無非英文mechanism的仿造詞。這也罷了。他們現在還弄出另一個仿造詞:「熔斷」。
英文有circuit breaker二字,即電流的「斷路器」,英美財經界就把circuit breaker的意思引伸,用來說股市的停板制度,例如:China's stock market tumbled and triggered the circuit breaker mechanism。這等於現代漢語「中國股市暴跌,並觸發熔斷機制」。
民國初年小說《子夜》第十回資本家吳蓀甫和趙伯韜在華商證券交易所角力,吳蓀甫賣空公債,大敗虧輸:「公債又幾乎漲停板的消息,驀地又闖進了吳蓀甫的氣脹了的頭腦,他的心裏陰暗起來了。」當時,中國人已說「漲停板」,卻不會說「大漲並觸發熔斷機制」。
今天,香港、臺灣仍然保存中國人說法。例如去年十月二十一日臺灣《經濟日報》報道:「太陽能族昨日由昱晶(3514)與矽晶圓廠綠能(3519)領軍,雙雙飆上漲停板。」臺灣中文水準,最近四十年江河日下,但顯然還勝大陸一籌。
中共斥責香港、臺灣「去中國化」的時候,聲色俱厲。但「去中國化」其實正是英文desinicisation的化身,而連語文都要盡除中國特色的,其實正是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