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效投資─金融中心新出路(《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易汶健) - 易汶健

創效投資─金融中心新出路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易汶健) - 易汶健

領展外判的馬鞍山頌安街市大幅加租,當區區議員稱,不少商戶日後要加近68%租金,另要繳付數萬元入場費,表示難以負擔,被迫離場。
這不是個別事件。將軍澳彩明街市上月完成翻新,領展承包商主席表示,期望翻新後可加租兩成。
社會充滿矛盾,股民得益,市民損失。領展股價大漲小回,每股可分派收入自上市以來有加無減。公司稱,香港不少慈善團體、教育機構及退休基金均持有領展基金單位。同時,我們批評領展旗下商場,越來越多連鎖店,裝潢也千篇一律,外判清潔工薪酬待遇差劣。
股民社會和民間社會的衝突,難以消解。由於政府放棄持有領展股份,公司早已被外國財團和基金把持。早期有較出名的TCI對沖基金,後於金融海嘯期間套現獲利。截至去年3月底,領展97.14%股份只由71家公司持有。民間團體領匯監察批評,政府由以往承諾物業不得拆骨轉售,到現在容許領展招標出售停車場和商場,公共設施變成不折不扣的商品。現在要回購領展,談何容易。
香港要捍衞國際金融中心角色,惟有這樣,相關的制度才得保障,包括成熟健全的法制、司法獨立、廉潔、公平競爭、誠信透明等。
成為金融中心的代價不容忽視,例如貧富不均,資本要開放流動,在樓價高昂的前提下難以提高稅率。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介入,以社會經濟政策補償,確保人民生活穩定,拒絕萬物商品化。偏偏政府把公共資產完全私有化,領展接手後首要為股東賺取回報,犧牲居民和小商戶。事後回想,盧少蘭是守護本土資產和生活的重要人物。
近年世界各地的投資市場,多了討論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創效投資除了要求財務回報,同時追求環境、社會、科技成果等回報。

平衡回報及社會效益

舉一個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於2007年創立,目標是通過資金、不同專業的義工和公益創投模型,致力解決貧窮、教育、老齡化和環境議題。該會已參與或投資近20個社會企業項目,並會公佈績效。
創效投資市場仍然在初步階段,至今未完全解決評估量度影響力的方法,而且並非所有項目也歡迎散戶投資。但一些地方正發展交易市場,例如新加坡設立Impact Investment Exchange Asia,連結社會企業家與創效投資者。
香港面對眾多的社會問題,創效投資嘗試運用商界和民間的金錢、知識和人脈,培育創新意念和企業,同時追求財務和社會效益。期望香港積極發展成創效投資中心,投資者愛財之餘,兼可取之有道。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易汶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