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研究逾3年的海濱管理局終敲定具體規模,海濱事務委員會就成立海濱管理局向政府提交最終報告,建議先撥出8幅海濱用地交由管理局營運,8幅用地包括中環新海濱5幅用地、觀塘海濱花園、紅磡海濱花園及鰂魚涌海濱花園,料初步發展經費達102億元。有團體認為政府需交代逾百億元經費詳情,亦建議董事局須由社區主導,加入地區團體代表,避免加入太多商界人士,擔心再出現如星光大道改建般黑箱作業的情況。
記者:鍾雅宜
政府自2013年10月就成立海濱管理局展開首階段諮詢,海濱事務委員會昨日終提交最終報告,但只在網上發表,沒開記者會講解。報告建議海濱管理局將負責本港海濱的規劃、發展、營運和管理工作,管理局應成立具廣泛代表性的董事局,由不多於20人組成,由特首以個人身份委任,成員包括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以及城市規劃、建築、環境保育等專業人士。
團體要求交代開支細節
報告建議海濱管理局成立時,政府可先將新填海或主要劃作休憩用途的用地撥予管理局,用地包括中環新海濱、灣仔至北角海濱、鰂魚涌海濱、觀塘海濱及紅磡海濱,當中有8幅用地會率先撥予管理局。
財務顧問研究表示,有關海濱用地須政府提供財政支持作為基礎建設等資金,建議政府撥出約102億元予管理局,金額已撇除新設施的潛在收益。至於海濱管理局每年營運開支為3.7億元,報告亦建議當局應撥款支付首3至5年的營運開支。
海濱事務委員會公眾參與核心小組主席吳永順指,8幅用地涉及不少基建設施,顧問評估即使不成立管理局,如由康文署發展相關用地,所需經費亦相若。他指中環海濱用地約6幅可優先發展,建議發展餐飲設施及小型商舖,收入亦可補貼管理局營運。另外討論多時但一直未落成的東區走廊下行人板道,亦可望透過管理局的規劃落成。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表示,難以評估102億元的發展開支是否太高昂,要求當局交代細節。黎又認為,董事局須由社區主導,加入地區團體代表,即使有商界代表也只能佔少數,否則會流於商業化,「如果太多商界代表,容易好似星光大道咁」,擔心會淪為另一個市建局,發展海濱不成,反令公共空間被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