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縱使國民黨一錯再錯,民進黨予取予攜,但投票率只有66%,是歷屆最低,蔡英文也未能刷新馬英九的765萬得票紀錄。
台灣政黨輪替日後將成常態,因為誰上台後都可能很快便打回原形,選民只能利用選票「求變」而非「求賢」;當選者也非靠個人的本事而是對手的不受歡迎程度;而投票意欲及投票率的高低,則要看參選者是否有真正競爭。這種政治生態,最有利關鍵性小黨的出現及興起,尤其是那些能凸顯掌權者的不濟、累積公眾對他們不滿的年輕新世代。
同樣要拿國民黨的票,宋楚瑜過去不如民進黨,今天不及時代力量,因為游離選民不認為他有能力做得比國民黨好,甚至不相信他已摒棄國民黨的陋習。至於民進黨,過去能由小變大,靠的是國民黨的每下愈況,而民進黨是當時唯一選擇;但今天選民越來越看得清楚,除了不投票之外,他們還有第三個選擇:一個他們相信遲早能改變現狀、代表年輕世代的政黨正在成形,很快便會先透過關鍵性投票廣為人知、繼而晉身成為舉足輕重的反對黨,日後更會被邀聯合執政。
蔡英文對這個政治形勢發展的回應及部署,明顯比馬英九精明得多,因此從來不抗拒與黨外年輕力量的合作,更有意無意鼓勵年輕一代對國民黨以至中共的挑釁。此外蔡英文亦善用「無大無小、相輔相成」的合縱連橫策略,加速時代力量聲勢的上升,令國民黨的戰線不斷擴大,民進黨可以坐享其成。
民進黨成為第一大黨,全面控制立法院後,能否與時代力量及年輕一代保持「各自表述、各得其所」的合作關係,還須看蔡英文的政治手腕及國民黨的重新定位(爭取成為反對派的龍頭大老),但各政黨的激進程度不可能不提高,以迎接及造就下一輪的選舉輪替。
政壇新生代不容忽視
香港雖然沒有特首直選,但年輕人為主的政黨的發展,與台灣將會十分相似。民建聯的年輕化舉步維艱,因為大老文化當道,譚耀宗葉國謙縱使肯退下火線,蔣麗芸、梁美芬等的突然冒起與李慧琼周浩鼎等獲悉心栽培,會否吸引年輕一代的加盟或投票支持,迄今仍是一大疑問。
民主黨的分裂,造就了新東出現第一批香港的「時代力量」,人民力量致力年輕化去延續及擴大,下屆立會選舉捲土重來,如今傘兵空降各區初步有成,下屆區選開枝散葉可期,若中央及建制派不能扼殺於萌芽時,香港政壇這批新生代,遲早也會與台灣的同僚互相呼應。況且,今天特區政府的表現,亦的確如台灣的國民黨一樣,讓反對黨派絕對有機可乘。
梁振英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其中已見「走數」端倪,其解釋理由不論是從未承諾、策劃需時、意外難免、政敵阻撓或是連任必成,公眾的不滿及不信任,今天已達致非求變不可的地步。任何選舉,候選人若不加入批評政府施政的行列,肯定會把選票大量拱送競爭對手。
梁振英也許仍不相信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會加大加快公眾對選舉的求變決心,上周接受英文電台訪問時仍大言不慚地說,「如果要在民望與做實事之間作出選擇,我不會追求民望」,又說自己「四年前若有普選,同樣會當選」。
香港人對這位特首還會有多少寄望?他的政治對手對此十分清楚,也必會攻其無備,但在中央的指揮及安排下,任何角逐特首的候選人都身不由己,千二人大選舉團的投票也只會唯命是從,在這種情況下,香港人唯一能表達意願的方法,將只有立法會選舉一途。如果這個途徑也被全面封殺,便只有上街或移民的最後選擇。
以蔡英文的智慧,一定會繼續聆聽及善待年輕人及其時代力量,實行共存共榮而非唯我獨尊,不會把做實事與納民意對立,更不會自誇當年普選我既能勝出,今天再錯也不是我的錯(是選民自己有眼無珠),這種「自圓其說」的語言藝術,蔡英文不屑為之,有獨立思想的選民也一定不會接受。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