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立法會選舉——存亡之戰(中)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九月立法會選舉——存亡之戰(中)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要推算非建制派能否在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取得地區直選中起碼18席,2012年的選舉結果可提供重要參考。整理數據,為便於推算,我棄用泛民這標籤,而用非建制派,去包括所有核心泛民政黨(民主黨、公民黨、工黨、街工、民協、新民主同盟、社民連、人力)及其他明顯是不支持建制派及北京政府的參選人及名單。
從表一可看到,在比例代表制下,非建制派在五個選區平均得票率是57.2%,按比例應在35席中取20席,但實際只取得18席。建制派平均得票率是42.7%,理應得15席,但實際卻取得17席。

建制派選票效用較高

從表二可看到,除新東外,非建制派的浪費票百分比較建制派高很多。浪費票是指選民所投的票未能最終取得議席的選票。以港島為例,投票給非建制派的選民,每十名就有四名投的票不能產生議席,但投票給建制派的選民只有1.4名的票是不能取得議席,建制派的選票效用比非建制派高。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是涉及各政黨安排名單的策略。在2012年,公民黨在港島及新西都是以較強候選人排在名單的第二位,希望選民因排第二的候選人而投票給這名單。結果雖是最高得票,但不足取得兩席,令取得一席之後的選票都浪費掉。以港島為例,按議席及選票比例取一席所需票數是47,252,公民黨名單的得票是70,475,單這名單已浪費了23,223票。
再者,其他名單都是利用最大餘額的安排,以不足所需選票的數目去取得席位,因此按規定的票數去取議席,其實也會造成選票浪費。假設公民黨的候選人在港島以兩張名單出選,選票又平均分配,每張名單得票約35,237,那已多於該區最低得票的名單,足以奪回議席。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新西。
另一個是參選名單的數目過多,攤薄了每張名單可能得的選票。首先,重要的不是非建制派出選的名單總數,而是看有競爭力的名單的數目。跟着要看的是對方陣營有競爭力名單的數目。再要看的是己方和對方陣營在一個選區按得票應得的議席數目。這數目以N為代號(見表三)。
結合來看,若對方陣營只有N名單,那是穩健的選舉策略,差不多可肯定取得應得的議席數目。但己方陣營無論有多少張名單,也只是陣營內的競爭,結局是雙方陣營都會取得按比例應得的議席數目。這是上屆九西的情況。
若陣營出選的名單數目,有競爭力的是N+1,那是有部署的進攻型策略,如選票能調配得宜,有機會取得多於應得議席。若雙方都是用N+1策略,沒有競爭力的名單也會影響選舉結果。這就是上屆九東的情況,非建制派及建制派都是採N+1策略,但因非建制派還有兩張沒有競爭力的名單攤薄選票,導致被建制派奪去一席。
若陣營出選的名單數目,有競爭力的是N+2或以上,那是混戰型策略,因陣營內各張名單的選票極難調配,結局難料。這是新西及新東的情況。非建制派在新東能得利於大混戰,但在新西若不是公民黨用了一張強名單的策略,令非建制派失了一席,也頂多只能保住應得的議席數目。
下星期再談非建制派在考慮了上述觀察後,九月選舉可如何因應己方及對方陣營最新的政治形勢作最好的部署。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