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是創造商機的動力,社會服務也要與時並進,應付變幻複雜的社會挑戰。近年火熱的共享經濟,將閒置資源和他人共用、榨取價值,房屋、汽車、家電以至時間、知識均可租借,令Uber、Airbnb等成為投資界神話。所謂創新,只有極少數是「從無到有」的革命性顛覆,更常見是跨公司、跨行業互相「偷橋」(當然只說合法的)。這個在商界普遍的做法,也有應用到慈善和社會服務界別嗎?
筆者在本欄提過,港人整體義務工作時間不多,社福機構難找合適義工,有心服務者亦難找合適的服務機會。據我所知,有幾個本地團隊正在開發類似Uber的平台系統,作義務工作或長者家居服務配對,除了提供方便,更希望提升義工體驗、鼓勵義務工作。期望他們能脫穎而出,成為社會創新的成功範例。
地方短缺是香港老問題,Airbnb社區資源共用是個創新機會嗎?早在十多年前,游泳會便與中小學合作,學校下課後租用它們的泳池來開設游泳班,「一家便宜兩家着」。循類似的思路,可能無限。 很多市民有興趣多做運動,但往往苦於公餘時間場地「搶手」租不到場。
另一方面,全港中小學校舍裏操場、禮堂有的是,在黃昏、周末及假期使用率一般不高,可有機會與民共享?又或者青年服務中心,周一至五日間使用率不高,因為年輕人大都在學校,若果能「兼營」長者日間活動中心,既能善用資源,亦可間接促進跨代接觸,是否一舉兩得?
這些「橋」俯拾皆是,缺的是有能力付諸實行、堅毅不拔的團隊,還有願意承擔為社會做實驗的投資者。社會創新難以量度回報,諸如商業的IRR、MOM等,因此慈善家大多傾向捐贈成熟NGO,以其老字號「你辦事、我放心」。筆者從來不支持簡單粗暴用商業的單一量度哲學來衡量社會影響,但相信增加NGO和社企的透明度,加上用實證為本的方法來評估成效,卻是可以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社會創新。
香港人對資本市場的高效風險資金配對並不陌生──個人、機構根據自己的風險胃納選擇合適投資產品,慈善界可以「偷橋」嗎?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