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香港只有兩間大學,能夠進入兩間大學的肯定是尖子,畢業有多份工作可供選擇,現在不少人也懷念當時的畢業生,英語會話及寫作水平比起現在的高了一大截。那時候大學的學位不多,只是適齡人口的2%左右,當然是天之驕子。
現在有八間大學,加上私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比起只有兩間大學時增加了近10倍,畢業生不再是天之驕子,除了是在大學時水平最高的10%的學生,帶來的結果是找工作時不再那麼容易,還要與非本地畢業生競爭,我指的不止是從海外畢業回來的香港人,而是在內地、台灣、韓國等地的學生,他們在香港的大學升學畢業後可以留港工作,叫「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 回港就業安排」(IANG),因此除了八大外,本地畢業生還要與私校的、海外的畢業生競爭,沒有高水平的技能,很難賺取較高的薪酬。
政府很難不准許海外學生來港升學,因為香港是國際城市,要吸納最優秀的人才才可以維持競爭力,美國用的就是這政策。香港是一個大資金池,資金自由流動,當然人才亦然,不可能不對等,要錢不要人。本地的大學生如果看不清這點,在大學的4年時間不裝備自己,少去上課,或只是以為參加一些組織的崗位,便可以在履歷表上展示,那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最重要的仍然是競爭力,有競爭力的,便不需太害怕有多少間大學或有多少海外生可以留港工作,大多數機構也選擇優秀人才維持其競爭力,否則它們會被大浪沖走。
李兆波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
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