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條件,是球隊所屬足球總會的所在國家/地區,必須為國際足協成員。目前國際足協共有209個成員國家或地區,當中亞洲區佔46個,香港和澳門,都在其中;只要是成員,就可以報名參加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外圍賽。
又因為各種原因,好些國際足協成員並非主權國。除港澳兩地之外,遠在歐洲,單於英國就有四個國際足協成員屬會: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英倫三島內這四個地區,各有獨立足球管理架構,以各自的名義參加世界盃。
奧運呢?國際奧委會的遊戲規則又有別於國際足協。原則上前者只接受主權國家的成員申請,故參加奧運的代表團大多以「國家」作單位。個別例子如香港,因為國際奧委會於1950年通過接受以殖民地為單位的入會申請,而香港於1951年申請加入獲批;基本法列明,香港於回歸後可繼續以此身分角逐國際體育賽事。是否有留意澳門並無派代表團角逐奧運?因澳門不是國際奧委會成員。據知是因當年較遲才申請加入,當局又於1995年修改章程,只批准主權國家加入,就此錯失機會。
清楚嗎?其實半點不複雜。有人喜歡把體育不該牽涉政治掛在嘴邊,那我就跟你談體育:事實上,在不同的國際體育組織中,香港都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身份,廣泛認同,有根有據,不是講句甚麼「有人把港中大戰定位為香港與另一國家對戰」自己說了算。
想說的是,既然我們有代表自己的體育隊伍,那香港人撐香港隊,正常過正常,原本是一件連說出口都不需要的事情;這篇資料多,大家可能讀得吃力,我也寫得吃力——對呀, 從何時開始,我們要如此吃力地去捍衞一件正常事?但願不會有一天,我們連支持代表自己的隊伍,都要被迫道歉;連「支持港隊」這句都不肯訴諸於口,解釋只有一個:他,不是香港人。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