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在都柏林念書的時候,師長曾以5個F字形容膽石的病人──Fair、Fat、Fertile、Female of Forty,即皮膚白皙、肥胖、子女眾多的40歲女人。她們的膽石成份以膽固醇為主,呈珍珠白色,在膽囊裏生成。平日石頭養在膽囊內相安無事,吃了肥膩食物後膽囊收縮,石頭卡在膽囊的出口,便會引起上腹劇痛。
回到香港在廣華醫院受訓的時候,卻遇上另一種在愛爾蘭沒碰見過的膽石。這些石頭於膽管內生成,主要的成份是膽紅素,軟軟的像泥巴一樣,石內含有大量細菌。石頭把膽管堵塞了,會引起右上腹痛。膽汁不能流入腸道,形成黃疸。加上細菌感染,病人會發高燒。右上腹痛、黃疸、發高燒加起來叫夏科氏三聯癥(Charcot's Triad),是膽管炎的典型症狀。膽管炎病發的來勢,遠比膽囊結石凶險。若膽管的阻塞得不到紓緩,膽道內的壓力增加,感染了細菌的膽汁倒流入血,便引起血中毒。此時病人除了夏科氏三聯癥之外,另加上血壓降低(休克)及神志不清兩項,成為雷諾氏五聯癥(Reynold's pentad),性命懸於一線。
在80年代初,引起東方型膽管炎(Oriental Cholangitis)的原發性膽管結石曾令初出茅廬的我手足無措。30多年過去,隨着生活習慣的改變,現在香港膽石的成份已和西方國家看齊。泥狀的原發膽管結石今天遠不如當年普遍,只是偶然在年近古稀的病人或新移民中仍有發現。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