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如何面對離世 - 張淑儀

乳你同行:如何面對離世 - 張淑儀

20年前有位好友,他的妻子患上乳癌,及後肝轉移,至肝衰竭,在家中昏迷,急電我看望。到達他家,作了診斷,告知他情況不妙,要有心理準備,3數天可能會去世。
我這位好友,在妻子發現乳癌擴散時,不單跟隨西醫治療,還到處查問良方,到西藏參拜、摘天山雪蓮、以致飲尿療法,都嘗試過,最後更問我可否換肝。愛妻之情,可見一斑。
當年醫治晚期乳癌,對病的了解,以及可以用的藥物都不多,甚麼HER2型、標靶治療都欠奉。妻子年紀只40出頭,孩子還小,離別在即,當然希望有奇蹟出現。結果丈夫接受現實,選擇與愛妻在家裏共度最後幾天,約好醫生到心臟停頓時,到家裏簽死亡證明。這是一個十分例外的例子。一般來說,病人神志不清、抽筋、無力、屙嘔、氣促、痛、發燒等,家人已經會叫救護車去急症室,送病人入院,有醫生、護士照顧,才放心。癌症末期,身體器官功能衰退,這些症狀都可出現,沒有醫療人員的指導,送醫院是唯一方法。
最近美國一位教授來港講學,談及死亡的哲學。他說在美國一半人會在家中離世,他驚奇香港九成九病人過身時,都是在醫院。這反映了兩地文化差異。
我在美國的師傅,患肺衰竭已經數年了,瀕臨死亡,身體十分虛弱,躺卧在家中,我問師母有沒有醫生照顧,她說醫生也不能做到甚麼,在家裏服鎮痛藥,亦有hospice護理人員上門。她面對現實,沒有幻想,盡量用餘下時間,與親人共聚,回憶往事,讓病者有心靈安慰,安詳地離去。去世前兩天,在省外的子女都回家,跟他說再見(bid farewell),然後返回工作崗位。就是那麼灑脫!
在香港臨終服務(hospice)上門不普遍,家人見到病者辛苦,家中沒有醫療指導,都會送院。況且,家人情緒上對病情都會存有希望,到最後一刻,都希望有奇蹟出現,不易放棄,盡量延長壽命。結果是血管輸液、插喉管、尿管、胃喉、呼吸機、心臟探測儀全都用上了,每天還不斷為病人抽血,去觀察內臟功能。直至肝腎衰竭,心臟最終停止跳動,才承認生命不可挽回。難怪有醫生說:「一個人一生的醫療費用,最貴就是最後幾年。」
上星期參加賽馬會安寧頌計畫的啟動禮,港大、中大、公私營醫療機構及社福團體攜手合作,加強公眾教育,提供強化的臨終護理服務,讓晚期病患者及家人,在充份知情下作出理智的安排,提升臨終生活質素,在安詳中離世,留給家人美好的回憶。
面對人口老化,死亡的召喚更頻,香港人是時候對臨終的過程加深認識,減低恐懼感。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