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渣打馬拉松今日舉行,每個跑手背後各有參賽理由,生長於單親家庭的長跑新丁美少女廖殷曼(Hillary)的參賽故事,叫人明白馬拉松並非是一場爭取名次高低的運動競賽,還可以改變了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漫長人生。
記者:蔡朗清
父女二人過去活在兩個世界,同一屋簷下卻互不瞅睬,父親視女兒是出氣袋,女兒在街頭偶遇視障父親,則視而不見。人生正好是一場未到終點也未知結果的馬拉松,長路漫漫20年,向左走、向右走的兩父女,卻找到一條「紅繩子」,雖各執一端,仍能一起迎風而跑,打破了經年隔閡,沿途感受相互呼吸的氣息,高低起伏的步伐。殷曼說,參加渣馬想鍛煉自己,鍛煉成能當上爸爸的領跑員。
23歲Hillary去年剛在浸大電影學院畢業,一口氣參加去年10月大阪及本月渣打馬拉松10K賽事,以及下月東京全馬,全是第一次;她為應付頻密賽事,找來專業教練特訓,她的教練正是從未想過的視障父親。
訪問當天,Hillary在中環海濱公園邊練跑,邊說她的故事。Hillary與父親、姊姊三人同住,但性格暴躁的父親活在自己世界,只留在家中,不外出工作,「我哋關係唔好,從細唔鍾意爸爸,我一返到屋企就入房,大家冇偈傾」。
逛街遇上視而不見
中三那年,她跟同學逛商場,遠遠看到父親走近,心想反正他看不見自己,就讓他如陌生人般在身邊經過,「我哋當時關係就係咁,呢件生活小插曲,一諗番起個心都好唔舒服」。中學起,Hillary學會獨立,放學後兼職賺取生活費,升學至浸大,畢業後當上模特兒。
Hillary長年過着有家等於無家的生活,但人生如馬拉松,有很多變數;約3、4年前,父親在盲人輔導會認識一些愛跑步的友人,耳濡目染,亦愛上了馬拉松運動,改寫了他後半生,更救回一個家。
臉上浮現崇敬表情的Hillary說,原來爸爸認真做事,會變得很厲害,參加了本地、台灣、北京、大連、青島等馬拉松,還奪得獎牌,「佢成個人開朗晒,連人生觀都變咗,肯去做盲人按摩;佢變,我跟住變;返到屋企,我會留喺廳度,問佢跑成點,慢慢大家傾偈」。
Hillary漸漸想了解父親內心世界,父親愛跑步,不如當他的領跑員,中學曾是校隊短跑手的她去年膽粗粗暗中報名大阪馬拉松10K賽事。父親獲悉後不放心,陪她到大阪,「我咁大嗰女,第一次同爸爸外出旅行」。Hillary說,怕比賽時丟失父親,親手做了一個識別牌掛在他身上,還先送他到終點,自己再回起點比賽;父親則替女兒在賽衣上釘號碼布,二人終於像一對父女。
隨後的10K渣馬、東京全馬,父親回港後緊張地問女兒能否應付,「我終於感覺到久違爸爸關心」。Hillary說,爸爸更主動做她的教練,一星期三晚一起訓練,從居住的馬鞍山出發,跑到對岸科學園,兩人靠着一條紅繩子,第一次一起跑,「講起都好慚愧,條街啲人以為我係好專業嘅領跑員,其實係爸爸教我跑」。
這條紅繩,讓Hillary更了解視障人士,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爸爸雖然睇唔到嘢,但佢好叻,靠聽我呼吸聲嚟調整步伐,聽得我呼吸過速,會叫我慢慢吸氣;當佢感覺我拎紅繩的手無力垂低,就減慢步速,或叫我唞一唞」。
「我就係爸爸個雷達」
經過父親數月的訓練,Hillary從最初跑5K,延長至10K,到今天進步至15K,父女感情與日俱增,「我參加東京全馬跑42K,爸爸暗地裏同我計時間,記低我嘅平均時速,再按數據嚟訓練我6個鐘內完成42K,好感動」。
今日的渣馬10K只是Hillary的踏腳石,目標是東京全馬;練得汗流浹背的原動力,就是想訓練自己成為父親的稱職馬拉松領跑員,「爸爸跑步雖然好叻,但都要有一個領跑員,我就係爸爸個雷達,有咗我,佢跑步嗰陣,就再唔會碰到街頭雜物」。
Hillary今後不要父親在她身邊擦身而過,而要一起迎風而跑。